听习近平讲“和合”与“上合”
“夏来青岛罩绿纱,朝听鸟语暮看霞”。海天一泓间,千般花火为“自远方来”的上合朋友而绽放。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的领导人共聚于此,共谋新篇。上合“成人礼”在即,此刻的青岛,放射出“和合”的思想光芒。
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坐望齐鲁大地,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致祝酒辞。几句古语,以东道主的传统智慧礼敬上合,以“上海精神”与儒家文化的相融共生成风化人,激荡起“上海精神”的“和合之美”,像一曲古琴,悠悠奏出中华文化的曼妙韵律,令与会嘉宾沉思神往。
若要给这曲“旋律”命名,何不定为“高山流水”?
两位君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千百年来,高山流水,琴瑟共鸣,寄托着人们对知音的美好向往。
“上海精神”与儒家文化,何尝不是“高山流水,琴瑟共鸣”?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18年,上合已纳贤全球半数人口,会友“不亦乐乎”。悠悠一晃,昔日襁褓婴儿,长成俊郎青年,不忘合作之初心,更续合作大智慧。今天,“上海精神”与儒家“和合”理念的水乳相融,化干戈为玉帛,使大众相惺相惜,成就了安全、经济、人文合作的累累硕果,令热爱世界和平、期盼发展图强的人们心向往之。
在孔子故乡、礼仪之邦,思考儒家文化与国际交往理念的不谋而合,别有一种滋味。儒家贵“和”尚“中”。在儒家的“和合”理念中,“和”是和谐、和平、祥和;“合”是聚合、合作、融合。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洞明着共赢共生的“和实生物”之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体现着超越民族、泽被世界的责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表达出互相尊重、互不干涉的原则;“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主张,揭示的是求同存异、包容互补、和谐共存的价值取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抒发着中国人的济世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承载着成人达己的共享意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豪情,传递出朴素的平等愿望。这些“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世界。
和而不同、平等相待、合作共赢,是与儒家文化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无论是在上合组织、“金砖五国”,还是在其他国际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凭借深厚的国学素养,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扣紧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上合成员国不分贫富大小,始终恪守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始终坚持以共同协商的方式解决所有问题,不存在一家独大、恃强凌弱的现象,也没有所谓的赢家和输家。可以说,“上海精神”与儒家文化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凝结着文明与发展的共识。 展望未来,“和”与“合”的价值观必将重新定义国家交往的范式,引领人们共筑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崇扬和合理念、激荡和合之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基石也将更加稳固。
在一部名为《上合之合》的水墨动画中,8个成员国的标志性建筑化为八角,“和合”为青岛回澜阁的飞檐。从帆船之都出发,儒家思想与“上海精神”交相辉映,必将推动青春上合扬帆驶向世界大同的理想彼岸。
-
习近平上合青岛峰会提出“五观” 贡献新时代中国智慧
6月10日,黄海之滨,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总结回顾上合17年不平凡的历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