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龙女的微笑
那幽暗的殿堂里,你独在一隅,以翩翩起舞的姿态,茕茕孑立六百多年。上半身为“s”形女人体,丰腴婀娜;下半身为龙体,盘旋如盛开的花朵。你双眼微睁,嘴角曲线微微一挑,勾出一抹浅笑,几许温情、几许魅惑。看到那一抹比蒙那丽萨还要美的微笑,再粗粝的心都会变柔软,再坚硬的灵魂都会被摄走……
图为龙女
14年前,我第一次去到阿里,2年前,又故地重游一遍,每一次,古格壁画都是我最重要的寻访目标。先来了解一下古格壁画的范畴:现存壁画主要存于阿里地区的扎达县,以托林寺、古格王国遗址、东嘎皮央洞窟几处。我用半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以上几地。
见到这幅龙女图的时候,我正被困于札达县城,连日的暴雨冲毁了道路,札达成了土林里的孤岛,我成了小小札达城里唯一的游客。滞留的好处,就是我一个人游览了托林寺和古格遗址,偌大的景区、若干的壁画,就我一个人与它们独处!
古格壁画的风格是我非常喜欢的,设色厚重沉着,浓丽不俗,平涂与渲染相结合,线条生动流畅,纤细而不弱,布局稳健而富有变化,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题材非常丰富,除了宗教内容外,还有大量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还有,古格壁画的另一大特色是把人体上升为艺术来进行欣赏、把女性作为天女来进行描绘,留下了不少绝妙的人体画像。
这龙女,就是其中代表之一。我见过其他地区很多寺庙里的龙女,没有哪一处有这般美艳、细腻、生动、有张力。这幅龙女壁画在托林寺白殿进门左边的墙壁上。
位于札达县城西北的托林寺,建于公元996年,是阿里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它在整个藏传佛教史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托林寺原有三座大殿和近十座中小殿堂,以及僧舍、经堂、佛塔等建筑,现保存较好的只有三大殿和托林塔,内中的壁画精美绝伦,为整个“古格壁画”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白殿里,如果你悉心找,会发现龙女不止这一幅,但均被描绘为丰满婀娜的女性形象,每一幅都极为美艳。白殿的壁画多绘于13-15世纪,而这一时期正是古格画派形成的重要时期。早期古格艺术博采众长,明显受到克什米尔佛教艺术的影响,印度和尼泊尔的艺术风格也有一定程度的渗透。到了公元1300年—1630年间这一阶段,早期广受周边国家影响的艺术风格沉淀下来,融会贯通而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古格样式”。16世纪以后,古格画派走向了辉煌期,成为西藏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龙女,亦称为“鲁”或“鲁女”,是一种上身为人、下身为龙的精灵。古格壁画中这种人形龙造型的龙女,大都面容娇美,扭动的身姿婀娜妖娆,盘曲而坐,尾部上扬,有的头顶还饰有数条小龙。相传龙女栖息于水中、灶头、古树间,为所有动物的首领。上图中,龙女青蓝色的身体映衬在红色的背景中,冷暖相宜,异常美艳动人。其他几幅都以白色或肉色为主调,在繁复的深色环境图中显得很打眼,如下面这两幅。
图(左)为宝座下的龙女,图(右)舞蹈的龙女
追溯其源头,在阿里的岩画中曾经有不少龙神崇拜的母题,苯教经典《十万龙经》亦有记载龙母创生万物的神话。所以,有学者将这类人兽结合的龙女形象,看作是苯教母题下古格造像艺术的产物。
17世纪末期,古格王国消失,只剩下几处残断宫室与废弃洞窟,还有外表简陋的托林寺。但是艺术家们留下的大量成就非凡的绘画遗作,却对西藏艺术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美术所呈现的风貌来自于西藏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灭佛毁寺,造成了国家的动荡,最后他自己被一位僧人刺杀,吐蕃王朝旋即灭亡。朗达玛的一个儿子逃往阿里,与当地贵族联姻,便在阿里盘踞。后来他将领地一分为三,让他的三个儿子建立了三个王国。其中,古格王国是其次扎西衮的封地。
自从朗达玛灭佛以来,佛教在吐蕃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一些僧人避难至遥远的阿里,保存了佛教的火种,并且开启了藏传佛教的后弘期。托林寺虽远在西藏边缘一隅,却在藏传佛教后弘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1世纪,受阿里地区的统治者绛曲沃和大译师仁钦桑布之请,阿底峡由纳措催成杰瓦、俄列贝希绕、甲尊僧格等五人到印度迎请来到托林寺,驻寺三年,帮助校译佛经。后又至卫藏、拉萨等地译经,成为西藏复兴佛教的一位重要人物。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表述,托林寺壁画中有这样一幅小图。图右边戴帽者为主佛阿底峡尊者,阿底峡为古印度僧人、佛学家,声名极盛。左上角站立者是拉喇嘛绛曲沃,左下三人分别为:译师纳措催成杰瓦、俄列贝希绕、甲尊僧格。
图为阿底峡说法
古格王国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从公元9世纪中叶直至公元17世纪,鼎盛时期,其统治范围延伸至阿里全境。所以,从艺术风格上,她是吐蕃与象雄的结合体,同时还融合了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地区等的艺术特征;从技法上,波斯细密绘风格、希腊裸体造型手法、犍陀罗艺术形体美法则、印度密教神祗造型,古格壁画均有所吸收;从宗教信仰上,她以佛教为主,但是却有着苯教、印度教的影响;从文化上,她是吐蕃王朝的延续,吐蕃文化是主流文化,但她身在象雄文明的发源地,所以象雄文明显而易见。最后,古格处于西藏边境地区的阿里,周边各国文化对她也不可避免地进行着浸润。当惊世骇俗的“古格流派”形成以后,它又反过来影响了周边国家以及之后在西藏出现的多种流派的风格形成,甚至影响了西夏沙洲、榆林、张掖、克什米尔等地的石窟壁画艺术。
除了龙女,托林寺壁画中其他女性形象的表现力也非常优异,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图为叶衣佛母
叶衣佛母的识别标志是其身着以树叶编织的衣裙,左上手持药枝,其他五臂则持不同法器。叶衣佛母在藏传佛教中是主管疾病医药的神。三头六臂九眼,上身坦露,身躯呈现半蹲立姿态,本件作品之风格可以见到15世纪上半叶江孜风格在古格绘画的运用:包含以红色,绿色,蓝色为主的色调;源于尼泊尔的泪滴状头冠形式;肩上飘逸的衣带与衣着上的织绣图案等。同时,背景中以晕染的深浅来呈现凌厉的岩石,以及呈卷状拖曳的祥云图饰,则是使用了汉地美学的元素。
图为西方三圣
比起龙女来,菩萨的形象则要端庄严肃很多。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分别按左中右的位置排列在一起呈现的形制,被称为“西方三圣”。中间的阿弥陀佛表无量光明和寿命、功德;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喜舍。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七宝莲台。该幅壁画以红蓝色调为主,浓烈而稳重。虽然两位菩萨也是细腰斜胯“s”形站立,但是笔直的双腿给人以刚直稳重之感。
再来看看世俗中女子的形象。
图为挤奶的女子
对于世俗生活的纪实性记录,是古格时期壁画的一大贡献。生活场景、器物大量出现在托林寺壁画中,图中挤奶女子的神情很专注,牛也安静得好似在享受。乳汁从女子两肘之间流入她身前的罐子里。人和动物的比例都很精准,在大面积深色的背景上,画家选用了浅色来描绘这个画面,使得这微小的细节非常醒目。牧业一直是阿里地区的主要产业,挤奶、制作奶制品是当地每位藏族妇女都会的家务。在自由创作的区域,壁画创作者很自然地将这日常劳作描绘出来。但是,女子的服饰是印度风格,牛也不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说明了当时古格艺术对外域文化的开放性。
图为焚香图
此图为画面空隙之中的小品,能起到美化的作用。图中最为生动的是持香器者鼓起的腮,让观者立时就能感觉到她口中吹出的气流,仿佛亦能闻到香托中燃烧的香粉散发出来的气味。这幅作品面积虽小,但是却充满了生气和动感。她的衣饰,简单但是细节丰满,衣褶的表现配合着焚香女子高抬的手、吹气的动态,传达了同样的韵律。
其实,公认的托林寺最美的女性形象是在集会殿的十六金刚舞女,那是托林寺的镇寺之宝,堪称西藏壁画艺术的杰作。可惜,我两次前去都未得一睹芳容,遗憾不已。
托林寺以龙女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留给我极深的印象,她们一方面传达的是宗教的光明和神圣,表现形式却又是世俗的抒情性和诱惑性并存。端庄的面庞,优雅的微笑,半裸的丰满身躯扭转出性感的曲线,置身于绘满的花草图案中,极尽优美。当我走进这些画作中,看着看着就迷失了,常常不知她们是人还是神,那空间是人间还是天国。(中国西藏网 文/图 陈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乡愁藏韵:我的五个宝贝擦擦
在第一次进藏之前,我就已经从纪录片里认识了“擦擦”,并且一见钟情,从电视里看到它们的那一刻,我就爱上这种藏传佛教特有的脱模泥塑艺术品。[详细] -
乡愁藏韵:感谢墨脱,让我遇见你!
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 [详细] -
乡愁藏韵:小活佛、老师、医生、帅大叔
旦增医生是那种你见过一面就绝不会忘记的人,不光是因为他五官周正,气宇轩昂,还因为他的眼神,幽远而又犀利,有种穿透力,仿佛不光能洞察你身体的病症,还能看透你心里的病因。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