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 > 事迹报道

高高举起信仰的旗帜--追记郑德荣教授(中)

刘怀 米韵熹 任爽 缪有银 毕雪 发布时间:2018-05-16 23:27:00来源: 吉林日报


学习成为郑德荣的日常生活习惯,并贯穿郑德荣一生的教研生涯。

“离开严谨求实,不称其为科学;没有探索创新,不称其为研究”

——他视学术为学者生命,视学问为终生事业

他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

为了掌握学术动态,郑德荣教授坚持阅读大量的学术期刊和报纸文献,而且还记读书笔记。学习成为了郑德荣的日常生活习惯,而这习惯贯穿了郑德荣一生的教研生涯。

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创新。郑德荣教授致力于中共党史、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与观点。撰写出多部填补学术空白的著作。国内研究毛泽东思想最早的一部专著——《毛泽东思想史稿》,就是郑德荣与黄景芳、陈一华合著的,这部书是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具有开拓性地位,修订本被中共中央办公厅确定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理论学习的配发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的中共党史博士点是全国高校最早的3个中的一个,郑德荣是这个博士点的奠基人。他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书影响也颇为深远:首次提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渊源来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两方面。郑德荣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最早一部创立概论体系的著作,至2015年9月已印刷13次。郑德荣一生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撰写、主编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藏30余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也均有藏书。

改革开放以来,每当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郑德荣都不遗余力地提出富有创建的重要意见。他曾先后主编教材4部,所编教材层次多、档次高、发行量大。郑德荣的《中国革命史教科书》是供全国高师院校专用的教材;《中共党史教程》是卫星广播教材,荣获吉林省课程改革与教学建设优秀成果奖;《国共政权十年对峙史》是国家教委“七五”文科教科书编选计划项目,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全国征订的教材。《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被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为全国文科通用教材,再版5次,发行量达百余万册。

在学术论文中,郑德荣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有些还开拓新领域或提出了独到见解。他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围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中国革命若干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他在学术界首次明确提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手和奠基人,是毛泽东率先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号角,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风,并在实践上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他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五大发展”理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尽管早已成就卓越,尽管年事已高,然而郑德荣却从未停止过学术创新的脚步。2011年,建党90周年,郑德荣85岁,这一年他发表学术论文多达13篇;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2岁的郑德荣又申报了十九大专项重大课题;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93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的纪念文章,并入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郑德荣的学生刘世华说:“不仅是带病准备论文,就在病逝前不久,老师还在医院里,拔掉吸氧管,听学生给他读这篇论文,边听边提修改意见。”

……

“乐以终身治学科研,悦以毕生授业解惑”

——他毕生明师道、铸师魂、讲师德、怀师爱,用真情、真心、真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

作为东北师大党史学科学术带头人,郑德荣潜心育人,使东北师大党史专业形成了一支力量较强、结构较为合理的梯队,承担了多层次的繁重教学任务和一些重点项目的科研任务,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学科,成为教育部培养高校党史、革命史教师的基地。由他主持的在原毛泽东思想研究室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是以中共党史学位点为依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系所结合的科研机构,也是全国高校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有较大影响力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机构之一。在1991年国家教委组织委属院校147个研究机构评估,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名列第一。

“人生的最大欣慰和快乐,一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二是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郑德荣看来,著书撰文和培养青年学生教师,都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郑德荣致力于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科研能力。他引导研究生掌握前沿、吸收新成果、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培养鉴别评析学术成果能力;引导学生阅读文献,扎根于第一手资料,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

现在已经成长为教授的姜淑兰,对导师郑德荣的治学严谨记忆犹新。2008年,她与导师合作给《光明日报》撰写了一篇论文,尽管文章不到3000字,但郑德荣却不厌其烦地修改了十几稿;郑德荣的学生、博士生导师高地仍然记得每次同学们和老师聚会,他都会把自己一年来发表的论文带给大家看,往往有十几篇之多。看到高龄的老师还在勤耕不辍,同学们都不敢稍有懈怠。

郑德荣不仅对研究生的培养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的教学更是一丝不苟。由于学识丰富,他的教学善于联想和富有启发性,上课脱稿讲授,使课堂生动深透,充满了思想和新意。他还独创了“提示、讨论、小结、作业”四段授课法,使博士生处于课前独立准备、课上独立思考、课后独立钻研的良性循环之中,培养了博士生独立思考能力;他实行“读书、思考、讨论、答疑、交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郑德荣尤其关心学生们在政治上的成长,他努力结合专业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洞察力,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郑德荣常说:“人必须以德为帅,学党史的博士生更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和道德情操。”正是基于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极端重要性,郑德荣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培养博士生的全过程,教育理念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在每届学生的第一堂课,郑德荣都不会讲授专业知识,而是进行寓意深刻、阐述精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毕业时,还反复叮嘱学生要认真对待工作,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郑德荣将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和党性原则贯穿学生培养的始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

郑德荣严师般的教导和慈父般的关怀赢得了学生们无限的信任和爱戴,也令学生们自觉地努力学习、成长成材。郑德荣60岁之后开始培养博士生,30年间培养了49名博士生,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共党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社会各界领军人才。

由于教书育人业绩卓著,他获得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等,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曾宪梓奖,并被授予省优秀教师、省师德模范、省荣誉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