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藏北故事 > 专栏文章

爱心接力棒棒传 为使卓玛获新生

唐召明 发布时间:2020-01-13 16:1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不久前,我到西藏出差,见到第二次援藏的中石化干部陈志清。我们一见面,便兴奋地谈及我们一同帮助藏北贫病牧女斯求卓玛,在北京给她摘除脖子下重达5公斤巨大肿瘤的往事,不由得感慨万千。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是中石化首批援藏干部李一超坚持8年救助卓玛的大爱感动了我们,最终才有了“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动人之歌。

  这是曾为斯求卓玛进行手术的北京口腔医院头颈肿瘤科主任韩正学(左)到藏北上门为斯求卓玛做术后检查。(唐召明2015年7月14日摄)

  时光定格在2010年4月21日,藏北贫病牧女卓玛在北京口腔医院经2个多小时的手术,成功切除脖子上“悬挂”了28年、重达5公斤的肿瘤。

  当卓玛被医护人员从手术室里推出来时,早在门外等候的我和李一超、陈志清,看到卓玛已被“卸”去占据她十分之一体重的颌下腺混合瘤时,我们的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不由得击掌相庆。

  当时47岁的卓玛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班戈县新吉乡牧民。28年前,她脖子下长出一个肿块,后来肿块逐渐长成将近两个人头那么大的肿瘤。

  卓玛的丈夫很早因病离开,她一直与18岁的女儿嘎玛旺姆相依为命。由于患病无法放牧,她只能靠政府的低保金和救济粮维持生活。

  2002年10月的一天,时任班戈县副县长的中石化首批援藏干部李一超与新吉乡乡长多吉,走进了卓玛家的帐篷。李一超眼前这位身穿羊皮袍的中年藏族妇女,搂着一个小女孩蜷缩在地上,妇女脖子上赫然长着的大肿瘤让他震骇。

  乡长多吉告诉李一超,由于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及生活贫困,卓玛无力走出家门治疗疾病。

  李一超意识到援藏干部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开始了他长期帮助卓玛的爱心之路。

  牧民帐篷是移动的,钱无法邮寄,李一超只能托下乡的人给卓玛捎去,一年两次,每次最少500元。

  2004年援藏结束,回到北京的李一超仍坚持资助卓玛。他每次把钱先打到班戈县一位好友的银行卡上,好友把钱取出,再托人捎去。

  2007年,来京出差的班戈县朋友告诉李一超,卓玛住上了政府免费提供的安居房。李一超欣慰不已,立即给卓玛捎去2000元钱,添置日用品,并要求拍几张图片给他。

  图片上,安居房里空空荡荡,卓玛脖子上的肿瘤又长大了不少。看了图片,李一超心情沉重。“帮卓玛治病刻不容缓!”他明白,怪病是导致卓玛贫穷的“病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请缨赴灾区采访。在飞机上,我与中石化首批援藏干部、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副处长李一超偶遇结识。他告诉我,他在西藏那曲地区班戈县担任常务副县长期间,发现并资助了一位脖子下长着巨大肿瘤的藏族妇女卓玛。如今,他离开了西藏,但心愿未了——想要为她治病!可他找了许多慈善机构都碰壁而回。

  被李一超的义举所感动,我毫不犹豫地接过他手中的爱心接力棒。

  不久,我找到自己的好友、北京安贞医院的“海归”医生顾虹博士,她答应帮我联系医院。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卓玛治病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具体问题,我成了全力救治卓玛的“秘书长”,与李一超、顾虹常常在北京外馆斜街的一家菜馆碰头、商讨救助中的治病筹款、联系医院直到会诊手术等事情。

  2010年3月,经过我们半年多的筹划,救治卓玛的爱心行动开始在京藏之间展开。我和李一超飞赴西藏,接卓玛走出藏北,来到遥远的首都。在求医过程中,她得到了北京口腔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及北京藏医院及许多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

  这是唐召明在藏北看望他曾帮助治疗疾病的藏族妇女斯求卓玛,并行藏族最高礼节——碰头礼。(唐召明提供,2012年8月3日摄)

  2015年盛夏,我陪着北京口腔医院医生专程到藏北草原为斯求卓玛复诊,卓玛再次向我忆起5年前首批援藏干部李一超帮助过她的往事。她翻开5年前的相册,眼里噙满泪水。

  这是斯求卓玛(中)和藏医兼翻译的旦增达色(左),以及一直帮助她的中石化首批援藏干部李一超(右)一起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唐召明2010年5月1日摄)

  “我的‘西藏情结’源自父辈遗传。”李一超多次告诉我。他父亲李本信、母亲何蜀江是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18军老战士。

  李一超的义举得以“薪火相传”,之后的几批援藏干部,包括当时陪着卓玛到北京治病的陈志请、潘峰等人也相继给予卓玛大力帮助。目前,获得新生的卓玛已过上了放牧牛羊、看上电视、抱上外孙的幸福生活。(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