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20 > 2020脱贫攻坚进行时 > 脱贫战报 > 阿里地区

西藏阿里普兰县推动产业扶贫:孔雀河畔产业“开屏”

温凯 陈林 赵书彬 洛桑旦增 韩刘 发布时间:2020-07-15 08:58: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57.jpg

  图为普兰县西德村村民在西德青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内生产面包。记者 温凯 洛桑旦增 陈林 赵书彬 韩刘 摄

  建档立卡贫困户511户1694人全部吃上“产业饭”,贫困发生率降至0,产业在脱贫攻坚中贡献率超过35%并在不断提升,这是普兰县产业扶贫交出的一份答卷。

  多油村幸福兴巴股份有限公司、西德青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西藏岗仁布齐转山旅游服务公司……曾经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转型升级成了一张张产业发展的靓丽名片。行走在孔雀河畔,记者真切感受到产业崛起的脉动。

  近年来,普兰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始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精心擘画产业蓝图,形成了以产业为支撑的贫困群众长效增收机制。

  谋划——政府“搭台”,优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普兰,毗邻印度、尼泊尔,地处三国交界处,纳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间的孔雀河(马甲藏布)谷地,“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错等风景名胜坐落其中,是阿里地区“雪山环绕的地方”。

  普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如何促进产业发展,提升贫困户“造血”能力成为普兰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经过无数次思想上的撞击,普兰县逐步理清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结合实际、发挥优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致力发展边贸业、旅游业、种植养殖业、特色农牧业等产业,坚持走企业化、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产业发展路子,努力确保贫困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致富。

  普兰县副县长甲措介绍,为了确保产业扶贫项目高位推动、发挥出最大效益,普兰县专门制定了产业发展“三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项目有一个县级干部牵头的专班负责指导监督管理;一个产业项目有一本资料完整、装订规范、方便查阅、专柜存贮,有全面详细建设责任、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公共公示、资产管理、风险防控等档案台账;一个产业项目有一套规范科学的利益联结、收益分配、经营管理制度。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普兰县谋划产业扶贫项目11个,目前已经完工项目10个,正在实施项目1个;今年,结合实际又新增产业扶贫项目4个。

  一轮产业发展的新高潮在孔雀河畔掀起……

  整合——优势互补,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走上公司化发展的第一年,我们公司全年总收入就从300万元增长到680万元。”普兰县普兰镇多油村幸福兴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贡觉次旦谈及变化一脸自豪。

  多油村位于边境一线,属于半农半牧村。近些年,多油村致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先后成立了青年扶贫预制厂合作社、农民施工队专业合作社、冈拉梅朵扶贫砂石料场合作社,但由于经营不善、管理不当,3家合作社平均年收入仅有300万元左右。

  2018年6月,为了进一步深化农牧区改革推动产业发展,在普兰县委、县政府的帮助指导下,多油村3家合作社进行了资源整合,成立了多油村幸福兴巴股份有限公司,并推选出责任心强、思路开阔、文化水平较高的当地青年贡觉次旦担任总经理。

  为了提高竞争力,该公司一方面加强了内部规范化管理,一方面转变坐等生意上门的思想,积极主动跑市场,将砂石料、预制件以及施工服务“打包”推销,开展“一条龙”服务,短短半年时间公司业绩实现翻番。

  这一年,该公司拿出57万元利润,为全村209户1004名农牧民分红,人均分红600元,而贫困户在此基础上增加500元,分红达到1100元。

  2019年,多油村幸福兴巴股份有限公司收入达到750万元,扣除更新设备的300余万元,该公司又拿出42万元利润为全村群众分红。

  多油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扎西群培感慨道,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壮大就要打破过去的发展模式,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凭借我们的不懈奋斗,公司未来可期。

  升级——调整结构,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

  盛夏的普兰,孔雀河谷地的油菜花开得正艳,青稞也刚长出穗。微风拂来,菜花飘香、麦浪滚滚,金色与绿色交织映衬,好一片高原美景。

  距离普兰县城9公里的西德村历来都有种植青稞的传统,此处的“白青稞”远近闻名,西德白糌粑也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多年前,西德村成立了糌粑加工合作社走上了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为全村142户590名农牧民带来了收益。

  2017年,在陕西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的大力支持下,统筹安排资金665.22万元升级糌粑加工合作社,添置了青稞饼干生产线、面包生产线。

  2019年,西德村转变管理模式,在原有合作社基础上成立西德青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

  为了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该公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先后选派6名工作人员前往日喀则市学习糌粑加工技术,前往拉萨学习糕点制作技术,并邀请技术人员前来教授生产销售技术,让群众足不出村学到了先进生产技术。

  为了扩大西德白糌粑产业规模,在普兰县委、县政府的统筹下,全县开始推广种植白青稞,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157亩扩大到3159亩,参与群众达200多户,实现群众增收10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种植收入31.6万元。2019年,西德青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向西德村28户9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25.3万元。

  经过一番产业升级,西德青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完整了产业链,实现了由单一的产品生产、销售向加工、储运、供应等多领域发展。

  西德青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普布次仁介绍,过去只生产糌粑,一年大概有50万元的产值。今年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短短半年销售额已达50余万元,还有30多万元的订单,预计年产值将实现翻番。

  转型——开拓创新,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在海拔6656米的冈仁波齐脚下的巴嘎乡岗莎村,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量的游客和朝圣者来这里旅游、转山。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岗莎村牦牛运输队应运而生。

  经过多年的摸索打拼,2018年,“牦牛运输队”迎来了华丽转身——西藏岗仁布齐转山旅游服务公司正式成立,开启多元化经营模式。通过此举,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的运营管理,规范了制度章程,改革了体制机制,真正实现了“政企分离”。

  西藏岗仁布齐转山旅游服务公司董事长确伦尼玛介绍,目前,公司依托原有的牦牛运输队,不仅开设了家庭旅馆、便利超市、帐篷茶馆等产业,还成立了出租车公司、砂石料场。

  据了解,2019年,该公司共接待游客19万余人次,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岗莎村人均增收1.9万元,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198人脱贫致富,实现全村整体脱贫摘帽。

  目前,为了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岗莎村又利用公司平台,大力转移就业,先后解决100余人的就业问题。

  岗莎村67岁的村民次仁群培顺利脱贫摘帽。他告诉记者,吃上“旅游饭”,摘下“贫困帽”,走上“致富路”,都得感谢中国共产党,村子还在不断建设发展,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种下希望,收获未来。目前,普兰机场开工在即,将孕育新的发展机遇,一系列产业项目的效益也逐步显现。普兰县塔尔钦旅游服务综合体项目年度实现收入8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98人增收;普兰县建材市场项目预计年收入10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310人,人均可实现增收2000元左右;普兰县利民超市已完成招商,预计年收入在210万元左右,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830人,人均可分红1600元左右……

  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普兰正努力配置产业“金钥匙”,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以前进的姿态奋力绘就产业新画卷,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迈进。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阿里地区启动“五下乡”活动

    本报狮泉河5月22日电(记者温凯)日前,阿里地区2016年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爱国爱教“五下乡”活动在普兰县普兰镇多油村拉开序幕。活动中,地、县宣传、科技、政法系统、卫生等10多个单位组成了卫生医疗、科普知识咨询宣传、法律法...[详细]
  • 西藏普兰将投1.5亿建唐嘎边贸市场 预计今年动工建设

    2015年,普兰口岸出入境人数达24589人次,边民互市贸易总值达5419万元,同比增长49.3%,投资1.5亿元口岸市场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后,边贸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将得到大为改善。[详细]
  • 阿里将建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

    十三五”期间,阿里地区将重点打造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并将其作为面向南亚开放的一个窗口景区,适应国家整体的外交战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