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22755名河(湖)长守护“两江”屏障:“像看着自己孩子健康成长”
图为生态环境优美的贵州最大高原天然淡水胡泊草海。 刘鹏 摄
“你们这会儿来稍显遗憾,但也正是时候。”袁富莘站在观景台上指着下面混浊的河流说道:“遗憾的是刚下了大雨,看不到平时清澈的河流。虽然河水混浊,但两岸却看不到任何冲下来的垃圾,更突显了我们河流治理的成效。”
6月18日是“贵州生态日”。今年的生态日,贵州开展了“保护母亲河 河长大巡河”主题活动。中新网记者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团走进贵州省赤水市、走进赤水河丙安河段。
袁富莘是赤水市丙安镇党委书记,也是赤水市河丙安段镇级河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还在忙着巡河。“巡河的工作看似轻松,考验的是细心和细节。”袁富莘说,要去到河段水库的重要节点查看,仔细观察河道内外排污、垃圾清理等情况,同时还要巡查严防河道周边乱建乱占等情况。
“特别是下雨时,河流治理的好与坏最容易暴露。”袁富莘解释说,丙安段是赤水河的下游部分,如果上游治理不到位,下雨涨水时,上游的垃圾和漂浮物就会被冲到下游两岸,等河水退去水位下降时,下游两岸不仅堆满各种垃圾,还散发着异味。
“以前的夏季,走在河边随时能闻到刺鼻的腥味、臭味。”袁富莘说,赤水河是中国美酒河,两岸酒厂众多,以前由于过度捕捞、采砂、排污等,导致水质和水量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现在不一样了,水绿山青才是真正的美酒河。”袁富莘说,贵州近年来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在河流环境治理上,全面推行两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五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及河(湖)制等诸多措施。
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2017年1月,作为中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率先建立起从省到村的五级河长制。目前,贵州全省4696条河流及草海共设河(湖)长22755名,同时还聘请11220名河(湖)义务监督员。此外,贵州率先把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纳入地方法规,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身为22755名河(湖)长之一的袁富莘,见证每条河流、每个湖泊和水库的水愈加清澈,两岸植被愈加茂盛,袁富莘感叹地说道:“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据贵州省近日公布的《2019贵州省生态环境公报》显示,2019年贵州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98.0%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类别(即监测断面优良比例为98.0%);主要湖(库)监测垂线中88.0%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类别;15个出境河流断面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类别。
“环境好了,民众的保护意识也提高了,看到河流被污染还会主动向河长报告”,赤水市政府党组成员张洪涛告诉记者,赤水河依托日益改善的环境,发展起了生态产业,民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贵州省水利厅负责人表示,贵州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把河流湖泊管理好、保护好、治理好、使用好,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推进中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绿水青山,生态优美”,这就是河长袁富莘心中的小康生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 “脱胎换骨”的谷里敬老院
自从养老院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之后,看电影、画画、下棋、打牌…成了这些爷爷奶奶们的生活日常。[详细] -
四川广安:生态修复有“妙招” 民众“加速度”跑进小康生活
“以前天池湖附近都是泥巴地,看起来十分荒凉,走路也不方便。现在变化太大了,到处都看得到绿色植物,我们平时早上、晚上都来这儿周边散步,环境好了,生活也更美了。”[详细] -
四川阆中:残疾人用双手编制“幸福生活”
近日,记者走进四川省南充阆中市的王家嘴社区残疾人编织基地,看到一位主播正通过网络直播销售这里手工编织的婴儿毛线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