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 在新时代为促进民族团结作出新贡献 ——专访承德市文物局局长高永海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回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河北省承德市曾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开始在承德建造的避暑山庄是清王朝康熙、乾隆时期的第二政治中心,清帝在这里接见官吏、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举行各种政治活动,使承德成为了清政府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都与承德和避暑山庄关系密切。
因此,历史上,承德不仅见证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的形成与巩固,也促进了中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与团结和谐。深厚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底蕴,为承德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宝藏,1994年12月17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新时代,如何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承德的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承德市文物局局长高永海就此接受了中国西藏网记者的专访。
承德历史影响深远 文物资源丰富
图为避暑山庄 摄影:欧帆
承德因避暑山庄而建,因避暑山庄而繁荣。
高永海介绍,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是清代皇家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历史上,承德避暑山庄与北京故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两地几乎起到了一个“冬宫”、一个“夏宫”的作用,清代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会在这里处理。作为国内最大的皇家园林、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代表着承德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并逐渐成为承德的代名词。
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六世班禅决定入朝觐见为乾隆帝七十万寿称祝。在请得乾隆帝晋京谕旨后,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6月17日,六世班禅率2000多人自日喀则起程,行程2万余里,于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8月20日抵达承德。乾隆帝将六世班禅入朝觐见作为重要国事之一,令朝廷上下以及西藏、蒙古各方积极准备迎接,同时下旨斥重金在承德避暑山庄北麓仿造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建庙,作为六世班禅在承德的驻锡地,此庙就是于1780年竣工的“须弥福寿之庙”。六世班禅朝觐途中,跋山涉水,一路弘法利生庄严国土,促进了满、蒙、藏、汉等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书写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上的光辉篇章。
图为须弥福寿之庙 摄影:欧帆
中国历代王朝,或在承德设置地方政权,或将承德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纳贡、输送毛皮和珍禽异兽的贡道,客观上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清代建成的承德避暑山庄与北京故宫血脉相连,渊源深厚,更成为历史文化交汇共鸣的代表。常言道:“一座山庄,半部清史”,承德,尤其是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珍藏了文物总计约4万多件套,其中众多彰显中央政府权威与多民族团结和合的珍贵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独特的历史地位为承德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使得承德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驰名中外的热点旅游目的地。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推动交流互鉴
高永海说,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作出了“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发挥文物作用,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
承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截至2019年末,承德全市常住总人口358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160余万,正是各民族间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和衷共济、齐心协力,才造就了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承德。
避暑山庄及周边寺庙从建筑设计到文化内涵都是承德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特点的典型缩影。高永海说,例如,避暑山庄中的各处建筑、景观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各地的建筑风格和自然人文胜景,浙江西湖、山东泰山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对应的造景。其中,避暑山庄中仿照江苏苏州狮子林建造的“文园狮子林”,不仅在建筑和景观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江南建筑和园林的特点,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狮子代表权威、吉祥的含义。
在澹泊敬诚殿等建筑区域,建筑在延续了北京故宫典型皇家建筑的基础上,还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中素雅、简洁的特点。另外,还有仿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的须弥福寿之庙、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而建的普陀宗乘之庙、仿新疆伊犁地区的固尔扎庙而建的安远庙普度殿、万树园内的蒙古包等,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特色与汉式建筑特色进行了融合,构思精巧,工艺高超,深刻体现出中国多民族融合、包容多样、兼收并蓄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因此,高永海认为,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方面,承德的历史与文物具有特殊意义。在新时代,真正使承德文化和文物“活”起来,需要用文物来讲好中国故事的承德篇章。同时,在文物工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交流互鉴。目前,承德市与故宫博物院、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扎什伦布寺等合作举办的“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避暑山庄”展正在承德博物馆开展。与此同时,承德市与故宫博物院签署了六方面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合作加强文物修缮、预防性保护、文化交流和研究、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下一步还计划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加强交流。
对于拥有众多珍贵文物的承德来说,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技术非常重要。高永海说,目前,已经建立了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德分所,未来,将通过加强预防性保护,培养一支承德自己的保护修缮、设计监理和监测的技术人员队伍,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自古即有“左通辽沈,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制天下”之誉,是连接京津冀辽蒙的重要节点,具有一市连五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独特区位优势,各民族在此交往交流交融。
图为高永海接受中国西藏网记者专访 摄影:姚浩然
高永海介绍,康熙在承德兴建避暑山庄以后,开辟了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新篇章。通过实行团结、安抚、恩威并施的方针,承德迅速隆兴并成为了清王朝的政治分中心。在这里,清中央政府举行过重大的政治、军事、民族、宗教、文化及外事活动,接受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贵族首领和藩属国国王使臣的朝觐以及接待西洋诸国来使,在推进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过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高永海表示,未来,承德的文物工作需要扎根于承德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讲好承德故事,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承德于历史上在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交流交往交融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让民族团结的吉祥盛事穿越时光,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得更加瑰丽,在新时代,为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作出新的贡献。(中国西藏网 记者/欧帆 姚浩然 刘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盛开在西藏陈塘的民族团结之花
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定结县陈塘镇,这个原生态的边陲小镇里,淳朴、善良的夏尔巴人,在这里劳作、繁衍,生生不息。[详细] -
民族团结一家亲 携手共创新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详细] -
文化公园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近日,以展现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花谷药洲文化魅力为特色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宇妥公园正式开园使用,成为该县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场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