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22 > 援藏工作 > 最新解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口援藏工作:高原盛开幸福花

发布时间:2022-08-18 10:38: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缕缕清风你来到天边西藏,朵朵格桑花你开遍极地芳华……”近日,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联合举办的首次援藏主题晚会上,主题歌曲《故乡之上》感动了无数人。

  他们,在风雪中前行,在砥砺中奋进;他们,把忠诚和信仰,铭刻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为西藏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他们,就是援藏干部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承担对口援藏任务的中央国家机关、有关省市、中央企业先后选派近7000名干部人才援助西藏工作,援藏投入持续加强,“组团式”援藏深入推进,产业援藏硕果累累。

  中央特殊关怀 全国大力支援

  对口援藏是由“中央关心,全国支援”的援藏制度演进而来,对西藏实行对口支援最早开始于1973年,由八省市对口支援西藏卫生事业;1976年到1979年,先后又在教育、农机、干部援藏上实行对口支援。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对口支援方针,对口援藏大幕正式拉开。

  对口援藏机制的建立完善,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央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创举,也成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完善对口援藏顶层设计,高效推动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突出抓好“四件大事”、实现“四个确保”,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把工作衔接好,把任务落实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批接着一批干,不断谱写援藏事业新篇章。

  党中央作出对口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以来,9批近万名援藏干部人才踏上西藏这片热土,他们把西藏当作第二故乡,把中央关心、全国人民的支援厚植在雪域高原,把关怀和关爱刻印在西藏人民心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援藏干部的使命与荣光,有力推动了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交往交流交融 深情厚谊永存

  “扎西,姐给你带了点广东的粽子,你们尝尝。”盛夏时节,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谭琼再一次来到了米林县彩门村达娃扎西家。“你终于回来了,我们都很想你,谢谢你!”达娃扎西一边说着,一边将谭琼迎进了家门。

  两年前,在工作队开展的“结对结亲、交流交融”行动中,谭琼和达娃扎西一家结了亲戚。

  援藏期间,广东援藏工作队协调推进广东33家医疗机构、138所学校与林芝结对共建,广东67个市县区与林芝66个县乡结对帮扶全覆盖,工作队154名援藏队员与170户726名农牧民群众结亲。

  “粤藏一家亲”情谊深厚,产业援藏快速推进。广东援藏工作队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依托林芝资源禀赋优势,“六园六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张建华说,回去以后不管我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一定会实时关注我们西藏;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李久佳说,援藏收获,将会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未来奋进的动力。在这3年里,援藏干部有付出也有收获,而更多的是与西藏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情谊。

  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不断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援藏深入推进 结出累累硕果

  藏北5月,春风刚开始吹拂大地。那曲市申扎县雄梅镇江雄村的村民在大棚里打理黑土豆苗,这是援藏干部为解决高海拔牧民吃菜问题而特别引进的品种。

  江雄村党支部书记旦增罗布说,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王军强刚来申扎县援藏,就到江雄村了解情况。不少外地人不习惯牦牛肉、酥油茶的味道,但王军强非常自然地就喝起了酥油茶、吃起了牦牛肉,像个老牧民、老朋友。

  就是这位让旦增罗布感觉如此亲切的援藏干部,2022年5月8日,在下乡调研途中突遇交通事故,因公牺牲。而王军强为申扎县极高海拔牧民引进的黑土豆马上进入丰收季了。

  风风雨雨为人民,山山水水留足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援藏干部扛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撸起袖子加油干,携手奋进新时代,义无反顾奋斗在西藏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近10年来,全国对口援藏共投入援藏扶贫资金171亿余元,实施援藏扶贫项目2311个。2015年以来,通过8批次、约1500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和广大本地医务人员的接续努力,西藏已实现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4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就能治疗。

  洁白的哈达映衬着蓝天雪山,幸福的格桑花开遍高原。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高原儿女与援藏干部人才一道同心奋斗、攻坚克难,必将奏响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时代强音。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