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24 > 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 > 评论聚焦

【藏北故事】“老西藏精神”永相传

唐召明 发布时间:2021-02-23 13:3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天最近的地方”。这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充满着灵性、活力和梦想。

  只要是去过那里,并在那里工作过的人们,都会对她一见钟情,深深爱上她。即便是离别多年,人们依然会魂牵梦萦,难以割舍。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是个大家庭。它由在京参加过西藏工作的离退休人员、退役军人、援藏干部等组成,有成员近千人。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群体内18军老战士比较多,故协会成员年龄相差悬殊,从30多岁到90多岁都有。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曾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西藏,并在西藏的不同地区留下了战斗、工作的业绩,而且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浓浓的“西藏情结”。

  提起“西藏情结”,不得不说作为一名老进藏工作者,在内地如能被朋友和同事称呼一声“老西藏”,心中总能激起阵阵暖意,因为这三个字承载着太多的意义。

  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把18军等进藏早的人员称为“老西藏”。以后,包括西藏人民,往往也把八九十年代以前的进藏人员称为“老西藏”。

  图为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学习指导老师阴法唐将军在中国评剧院所创作的评剧《藏地彩虹》试演结束后,上台握手祝贺(唐召明2017年12月10日摄)

  有了“老西藏”,就有了“老西藏精神”。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学习指导老师、西藏自治区原党委第一书记阴法唐将它总结为:“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觉遵纪守法;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自1950年随其所在的第二野战军18军首批进藏开始,阴法唐已累计在西藏工作27年。他不仅是西藏和平解放、平息叛乱、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及巩固国防的见证者,也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推动者、“老西藏精神”的一名倡导者与践行者。

  据今年98岁的阴法唐将军回忆,1952年12月1日,中共西藏军区第一届代表会议在拉萨召开,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长期建藏问题。会议在进军途中部队进行学习教育并收到较好效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讨论,包括张经武、张国华、谭冠三在内的338名代表统一认识之后,一致通过了大会决议和给毛泽东主席的决心电,表明长期建设西藏的坚定意志。自此,“老西藏精神”得以弘扬和传承。

  “60多年来,长期建设西藏一直是‘老西藏精神’的核心。它是对党的光荣传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继承和发展,并且越来越深入人心。”阴法唐说,“两不怕”最初是进藏部队155团2连修建康藏公路时提出来的。后来,这个团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担任主攻,2连是主攻连。这个连六班班长杨廷安高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连续攻下20多个地堡……今天,一批批建藏援藏工作者虽然离开了西藏,但却把心留在了西藏。在北京,他们发扬“老西藏精神”,继续为西藏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进步添砖加瓦,做着不同的贡献。


图为《圆梦》歌舞剧新闻发布会在西藏大厦举行(唐召明2015年8月5日摄)

  就拿2015年从创作到成功演出的《圆梦》歌舞剧来说,时任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朱强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位心地善良、知识渊博的智慧型老人,1977年从成都进藏,先后在西藏自治区公交财贸办公室、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作。1984年被派到国务院西藏经济工作咨询小组协助工作,为西藏服务了12个春秋。

  为了宣传、发扬和传承“老西藏精神”,几年前,朱强开始酝酿做一台反映西藏主题的歌舞剧。因为这也是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的一项工作。

  2015年2月28日是正月初十,天降瑞雪。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第八分部会员在协会副会长朱强的召集下,在他居所召开了2015年春节藏历年团拜会。在会上,他提出了把“西藏情结”和传播正能量联系起来,并提出弘扬西藏文化促进协会活动的新思路。

  正月十五过后,朱强召集制作人张源,以及张源邀请的各方艺术家,其中有美籍华人小提琴家杨戈芳、奥地利制作人邬丽等人,在一家小咖啡馆里聚会策划……

  图为唐召明(左)与《圆梦》歌舞剧策划人朱强(右)在电力大学剧场演出结束后合影留念(唐召明2015年9月28日摄)

  接着,我作为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成员,又因对西藏情况的熟悉和了解,被朱强请去为主创团队介绍情况,以帮助他们获得创作灵感。

  我生在山东,长在青海,曾在西藏工作四年多时间。我1991年进京,血管里却一直流淌着青藏高原30多年的青春血液。我将自己亲历和报道的有关西藏图片倾其箱底,拿来边播放,边介绍。

  时光飞转,我虽已离开西藏30年,但心却一直没有真正离开过。西藏,变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事业的一部分。无论是最初当一名见习记者,还是后来作为一名高级记者,我一直在关注西藏的历史与现实、发展与变化,寻找机会年年乘着思想的牛皮筏在西藏历史的长河中,去浏览历史的风景,结识历史人物。即使在北京也长期从事着涉藏报道,并年年坚持上高原,从不间断,最多时一年10次到西藏采访,不停地向世人介绍西藏,宣传西藏。

  当然,雪域高原于我,实在是有许许多多难以忘记的记忆,藏北一直是我的采访基地和“精神的伊甸园”。在西藏工作的几年里,我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当我调到北京工作的时候,高原让我频频回首。多少次合上双眸,多少次午夜梦回,我一直守望着覆满皑皑白雪的“第二故乡”。


图为《圆梦》歌舞剧在电力大学剧场的演出剧照(唐召明2015年9月28日摄)

  其实,还应该承认,我对高原奉献者的一次次采访,也是一次次灵魂洗礼的过程。灵魂的飞翔与延续,使我的身心不断得到洗礼和升华,被纯净的思想与崇高的精神反复洗涤与陶冶,使我一次次投入到雪域高原的怀抱,去完成一个个新的使命和责任。

  想想看,我离开西藏30年,为什么会常常想起西藏,想起最艰苦的藏北,并常常投入它的怀抱,哪怕是吃苦受罪也在所不辞。就是因为高原陶冶了我的情操,成为我洗涤灵魂的“精神高地”。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结合图片讲述感人故事。这些故事包括我独闯藏北无人区被藏北牧民群众所救而结下的深厚情谊、青藏铁路给西藏带来的巨变、“海归”医生顾虹救治上百名西藏先心病患儿、中石化首批援藏干部李一超坚持8年救助牧女斯求卓玛、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感恩西藏创建牦牛博物馆……

  图为记者唐召明(左)与《圆梦》剧中记者扮演者肖富春(右)在北京世纪剧院合影留念(唐召明2015年10月29日摄)

  5个多小时的介绍,打动了在座的主创人员,正在为虚构的几个故事很不满意的制作人张源当时兴奋地拍板,将我作为《圆梦》歌舞剧的主要原型。

  这部歌舞剧以“火车进拉萨”为背景,讲述一位深入藏北采访的摄影记者在暴风雪中被藏族群众所救,死里逃生,后又帮助藏北牧女乘坐“天路”列车来到北京治愈疾病的故事。整场歌舞剧反映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热情歌颂了民族团结和“老西藏精神”,赞美了建藏援藏工作者不畏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


图为《圆梦》歌舞剧在北京世纪剧院的演出剧照(唐召明2015年10月29日摄)

  《圆梦》歌舞剧的剧情虽然简洁平实,没有波澜壮阔和大起大落,人物亦朴实无华,更无丰功伟绩声名显赫,但这正是所有建藏援藏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以生命换友谊,以生命换生命,以生命换未来,这就是建藏援藏工作者对西藏的贡献。他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尽管平平淡淡,但时时刻刻都在与恶劣的高原环境做抗争,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们忘却了身体的痛苦,忽视了个人安全,几年、几十年,甚至终身无怨无悔地投入到西藏的建设中去,化身为西藏发展和建设的铺路和奠基石。


图为《圆梦》歌舞剧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剧照——青藏铁路成功铺轨(唐召明2015年10月13日摄)

  此外,《圆梦》歌舞剧所展现的青藏铁路建设融汇了几代人的梦想,已深深镌刻进半个多世纪的建藏历程画卷中。通过对青藏铁路修筑的歌颂,不仅折射了青藏铁路给青藏高原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而且剧中所反映的“老西藏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所要弘扬传承的一种伟大精神。(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