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苦难到新生——西藏三位翻身农奴的65年记忆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三位曾是农奴的藏族老人讲述了自己65年的命运变迁。从旧西藏黑暗的日子,到民主改革重获新生的幸福,65年前的西藏民主改革打碎封建农奴制枷锁,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然一新。如今,那些曾经的农奴和他们的后代,在雪域高原书写着新的人生。
一捧青稞,两种滋味
牦牛肉、酥油茶,今天西藏百姓家中的寻常饮食,是80岁扎巴旺旦年少时的奢望。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农奴被分为差巴、堆穷和朗生。扎巴旺旦一家都是差巴,每年春种,要向庄园主借青稞种子;夏耘秋收,粮食却被掠走。
扎巴旺旦一家九口每天的果腹之物,只有小孩巴掌大的一碗糌粑汤,稀得可以照人影。“若你未曾见过镜子,不妨瞧瞧阿佳(姐姐)手中那碗清汤。”这是当地老人当时常唱的歌谣。劳作的农奴稍有不慎就会遭受鞭笞,在漏风的破屋睡觉。
西藏民主改革后,扎巴旺旦一家获得牲畜、住房、15亩农田和木犁等农具。1960年的新年,是一家人好好过的第一个年:阖家围坐,吃着喷香的糌粑和牦牛肉,喜悦又满足。
11年前,扎巴旺旦搬进拉萨西郊一所宽敞的新房,生活得更悠闲自在;3个孩子也都接受了更好的教育,长大成人。
西藏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这位见证西藏农业天翻地覆变化的老人,依然珍惜粮食,家里的餐桌上从来不见剩饭。他说:“攥在自己手里的糌粑,是幸福的味道。”
教育比珍珠玛瑙更加珍贵
阳光洒进拉萨的一幢藏式小院,79岁的普次仁正坐在院里看书。书页间夹着一张张写满汉藏文字的笔记,字迹工整。
西藏民主改革为他的家乡日喀则白朗带来了稳定与发展,也让他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仍记得曾为差巴的父亲这样叮嘱自己:“我们家祖祖辈辈没有识字的,你一定要学好文化。”
“教育比珍珠玛瑙更加珍贵。”普次仁倍加珍惜校园时光。
毕业后,他在日喀则从事翻译工作。他积极向汉族同志学做简报和算账,后来还进修了英语和计算机。
“我童年没上过学,是个文盲。后来上学改变了我的命运。”普次仁常跟周围人说,“现在政策这么好,更要让孩子好好读书。”
自1985年起,西藏对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实行教育“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政策,今年教育“三包”(含营养改善)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620元,惠及74.6万名学生。
生活像甜茶一样香甜
山南市琼结县扎西村,在旧西藏由平若庄园管理。今年78岁的次旦,父母曾是这里的朗生,他生来也是朗生,一家人住在庄园的羊圈,忍受羊膻、跳蚤和饥饿。
西藏民主改革后,次旦一家分到田地和牲畜,住进庄园二层一个“真正能住人”的房间。后来人口多了,一家人在庄园附近盖了五间平房。2006年,在农牧民安居工程补助下,次旦把房子扩建为二层藏式楼房,舒适温馨、吃喝不愁。
从昏暗羊圈到藏式二层小楼,次旦居住条件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次旦说:“庄园带来的恐惧已经过去,如今我们的生活像甜茶一样香甜。”
“现在每月还有260元的养老金。”次旦说,“前不久,我的胃和眼睛有点不舒服,医保报销了大部分费用,省了不少钱。”
次旦平时喜欢看村里的各种演出,去拉萨看望孩子时,最爱到八廓街和布达拉宫转一转。
如今,平若庄园依然留存着当年农奴居住的羊圈,与农奴主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面对爷爷曾居住的羊圈,次旦的孙女尼珍说:“那段历史虽已远去,但我会一直记得,也更懂得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翻身农奴讲故事丨普次仁:知识比珍珠玛瑙更加珍贵
2022年开始,普次仁每年都会身着藏装,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义务讲解。他说:“只有牢牢铭记旧西藏沉重的历史,才能更加珍惜新西藏幸福的生活。”[详细] -
翻身农奴讲故事丨扎巴旺旦:一捧青稞,两种滋味
酥脆的风干牦牛肉、热气腾腾的酥油茶、丰富多样的鲜果和饮品……这些今天西藏百姓家中的寻常饮食,却是扎巴旺旦年少时的奢望。 [详细] -
翻身农奴讲故事丨藏北草原上,斯曲旺姆和她的“百口之家”
坐在自家的玻璃暖房里,边晒太阳边和亲人们聊天,是斯曲旺姆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光。今年85岁的她,家住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甲根村,天高云阔的藏北草原上。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