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2-03-18 15:48:00来源: 人民日报

  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解读国风国潮)

  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只是开始;静下来、沉下来、传承创新下去,任重道远。不仅要面向当代受众,讲出新的时代内涵,还要面向世界,在更高维度上彰显中华文化与古为新的接续创造

  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2022年央视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中畅游,林峦浑秀,烟波浩渺,画中人物放声吟唱,渔樵耕读悠然自得。

  舞剧《只此青绿》“火”到一票难求。它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让“我见青山多妩媚”有了生动具体的意象。观众随着舞台演绎,穿越到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世界,探究一卷山河,何以青绿千载。

  北京冬奥会之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长卷《冰嬉图》“动”了起来。三维动画“复原”了《冰嬉图》中160组人物和“运动员”们的冰上动作,由它触发的一系列文创作品为北京冬奥留下生动印记……

  收藏于博物馆中的珍稀古画,离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有一些距离。然而近年来,“高冷”古画在创意、技术与艺术的合力之下大放异彩,不仅以更加亲切活泼的面貌走近大众文化生活,而且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动起来,换一种古画的“打开方式”

  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这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特有的“打开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徜徉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中游”有了无与伦比的实现可能。

  登录网站“故宫名画记”,千年名作的超高清数字影像令人大饱眼福,无限放缩功能让细节纤毫毕见。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俯瞰群山巍峨。数字副本让珍稀古画的“露面”机会越来越多,在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你可以从船上视角跟随音乐进入北宋繁华的河道,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人声鼎沸和车水马龙;也可以随着屏幕上光影颗粒的缓缓移动,亲见《千里江山图》绘制的细节过程,欣赏青绿山水在昼夜不同时段下的景色变幻。

  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古画所蕴含的文化富矿一经打开,悠远的历史场景、历经岁月沉淀的色彩、饱蘸感情的笔触、娴熟精湛的技艺,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从前慢”的时代。还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古人的丹青创作和今人的形式创新两相碰撞,唤醒了观众内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古画动起来,不仅是对观众的“循循善诱”,也向创作者敞开了宝贵的审美资源和文化资源。从特色鲜明的国风插画,到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代表的动画电影,都能看到传统艺术的滋养和对古画素材“数据库”的大胆取用。3D动画形式的广泛运用,更为古画图像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大展身手提供了新的可能。

  融起来,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

  打开青年国风乐团“自得琴社”的视频,看到的是一幅静中有动的古代画卷:淡黄色的背景有如一卷展开的宣纸,几位演奏者发髻高绾,身着古代服饰,古琴、笛箫、大鼓、中阮,信手弹拨吹奏,悠扬乐声从古画中流淌出来。这一系列“古画音乐”的视频在互联网上收获数以亿计的播放量。“古画+国风音乐”的形式是后来才摸索出来的。最初,演奏者多是穿着白色衣衫、坐在白色布景前演奏,效果不佳;后来他们邀请专业团队“复原”古风妆容与服饰,并对背景做了调整,才呈现出今天这种似曾相识的“古画感”。

  不独“自得琴社”,“古画感”成为许多热门国风舞蹈、诗词节目、文物类综艺的风格选择。作为传统文化的视觉集成,古画不着一言、气象万千,能够集纳服饰、妆容、音乐、舞蹈、诗词等内容于一体,成为演绎传统文化的生动场景。在时下的国风国潮中,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和当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现文化的古韵与新貌,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去年火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就伴随着娇憨可爱的唐代女乐官的舞姿,徐徐展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备骑出行图》等画面,舞与画呈现有趣“互文”。

  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视频形式的结合,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放眼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新技术新媒介的融合运用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年轻人身着汉服游逛历史文化街的时候,会适时举起手机进行直播;短视频网站上,网友自发生产着海量的国风内容;动漫游戏嫁接古画背景、民乐配乐和非遗技艺体验,也很受用户欢迎……直播、短视频、影视综艺、文创、文旅,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也通过更为综合的媒介形态不断“升维”。

  活起来,用新讲法激发新创造

  在系列短片《此画怎讲》之前,有许多“讲”画的方式,但这一次,画作上的人物自己开口了。以古画《果亲王允礼像》为主题的一集,巧借直播形式,通过“果亲王”对身边文房摆设、身上服饰妆容的介绍,把画作元素风趣解读出来,甚至由一盆墨兰花里的灵芝,说到兰芝竞秀、君子之交的传统文化寓意,由画像的面容立体、层次分明,引出清代“海西画派”将中国传统画法和西方阴影透视相结合的知识点。短短5分钟,不仅讲了画,而且画里有“话”,对当下的古风写真热、直播热做出生动回应。

  “古画会说话”和之前的“国宝会说话”类似,意在以亲切的面貌、活泼的语态,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传统与当下的息息相通。讲述传统的方式变了,回应传统的方式一定也会变化。传统“活”在当下、文化传承有“我”,渐渐成为一种创作共识。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中汲取自信和底气,热情参与文艺众创,推动国风国潮的创意奔涌。

  近几年以“文物会说话”“文物活起来”为代表的一系列现象,让人们看到创意引领、技术驱动下的创作活力,看到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相向而行,看到大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些正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只是开始;静下来、沉下来、传承创新下去,任重道远。有关古画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关古画的讲法还有很多,像古画这样积淀着中华民族审美旨趣、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文艺样式还有很多。传统浩浩荡荡,创造生生不息。传统文化的新表达,不仅要讲出趣味,也要讲出深度;不仅要讲出美来,还要讲出美背后的精神、理想与追求;不仅要面向当代受众,讲出新的时代内涵,还要面向世界,在更高维度上彰显中华文化与古为新的接续创造。

  当代建筑师从《富春山居图》汲取灵感,在黄公望落笔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绵延起伏的富春山馆。传世画作中近山远山的回环呼应,在“建筑版”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从画中而来,又变成了一卷体现当代创造的画卷。传统文化经由这样的转化,继续存在于当代世界,继续丰富着人们的美好生活。笔笔生发、绵延不断,这既是传统中国画的水墨精神,未尝不映照着我们时代的文化创造创新——代代接力,赓续向前。(胡妍妍)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