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夏至:骄阳似火 生命蓬勃

发布时间:2022-06-21 14:58: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节气里的韵味中国

  作者:赵家宁

  骄阳渐近,绿意正浓,蛙声蝉鸣中,仲夏已至,我们迎来了一年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作为最早被古人识别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有着独特而鲜明的地理特征。先秦时期,人们使用圭表观测日影的长度变化,将一年中正午时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古人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即北回归线附近,所以这一天是北半球夜最短、昼最长的日子。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天时将逐渐缩短。

  由此可见,“夏至”这个名字,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盛夏来临”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万物始发于春日,经历了风雨阳光的滋养,此时生长发展到了极致,草木繁茂,鸟兽壮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构成了四时中最盛大的篇章。《三礼义宗》中如此解释“至”的含义:“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夏至这一天阳气达到鼎盛,即将衰退,而阴气在此时萌生,此消彼长,阴阳开始转换,所以又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

  在古人眼中,物候变化与阴阳交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鹿的角向前生,所以鹿属阳兽,夏至阳气始衰而阴气生,鹿角便开始脱落;二候蜩始鸣,夏蝉生于盛阳,感阴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生于沼泽地的植物,到了夏至,像半夏这样喜阴的生物开始生长。

  虽然夏至这天阳气最盛、太阳的光照和能量最足,但还不到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俗话说“夏至不过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过了夏至,气温还会继续升高,令人难耐的暑伏天气才刚刚拉开序幕。江淮地区此时正是阴沉多雨的梅雨季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缠绵不休的阴雨难免令人心生晦暗,“黄梅雨”也常被文人借以抒发心中愁闷。

  但对于农人和地里的作物来说,“夏至雨水值千金”。冬小麦刚刚收获,北方的夏玉米和南方的水稻正值旺盛的生长期,此时温度高、日照长,植物的需水量大,水热同季将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充足的雨水和光照也催生了田间的杂草虫害,所以农谚云:过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夏收结束,农人依旧顶着仲夏的湿热劳作在田间,滴下的汗水饱含生命的不易,也寄托着期望、孕育着收获。

  夏至是古代重要的节日之一,自古有在夏至祀地祭祖,以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获得秋报的习俗。过夏至节的习俗演变至今,我国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在夏至前后拜神祭祖的传统,人们用新麦制成的面食来供奉祖先,并分享品尝,以表达尝新、感恩、祈求护佑之意。

  现今流传更广的夏至习俗大概是吃夏至面。“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新麦制成的面条散发着麦香,搭配时鲜过水做成凉面,炎炎夏日食用再舒服不过。杜甫曾将喜爱的槐叶冷淘(一种用槐叶制作的凉面)写入诗中:“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可见古人与我们一样贪恋清凉美味。除了面条,各地还有其他的夏至食俗,但都离不开应季尝鲜、清热消夏的本意,渗透着因时而适、顺应天时、天人相应的古老智慧。

  阴阳消长,时序更迭,生命随四时流转。夏至时节万物荣极,也正是我们挥洒汗水、耕耘不辍,在骄阳下感受生命律动的好时节!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