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诗画节气】立秋:秋意初来,在夏粮丰收的欢愉中企盼清凉
【网络中国节·诗画节气】
立秋:秋意初来,在夏粮丰收的欢愉中企盼清凉
作者:侯楠楠
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悄然而至。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立秋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偏北风的频率增多,清晨植物的叶片上开始出现晶莹的露珠,蝉也不再如夏季之时叫得高昂响亮。
立秋过后问夏粮。这么说来,立秋是个有点令人紧张的节气,因为它是有KPI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秋,揫(同‘揪’)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秋时植物成熟,草木结籽,“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顶着酷暑辛勤耕耘的农人终于迎来了喜悦时刻,收获的季节到了。部分地区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的说法,意思是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若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丰。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村庄平地少,只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收成的农作物,慢慢演变出了“晒秋”的传统习俗,农家铺满应季成熟的瓜果,纷纷开始凡尔赛。
《敦煌二十四节气》原画出自《不可思议的敦煌·与万物共生长》创作展——最佳创作团队奖「豆荚创意」小朋友们的集体创作。动画制作:满晨
大丰收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当然是贴秋膘!清代《京都风俗志》中就写道:“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立夏时“秤人”的习俗,其实,立秋也要称体重,立夏“秤人”就是为了与立秋时的体重做个对比,观察经过一整个炎热夏季之后的健康状况。许多人因夏季炎热,食欲不佳,即“苦夏”,所以大家认为到了立秋就该补一补了。到了此时,吃货们也终于有了充足的理由,烤肉、火锅都可以安排起来了。
立春时“咬春”,立秋时便“咬秋”,民间有“立秋吃六瓜,药方可不抓”的俗语,这六种瓜分别为黄瓜、苦瓜、丝瓜、南瓜、西瓜、冬瓜。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当然,丰收了以后也不能忘记祭祀土地神,叫作“秋社”。中国先民认为,一切收获都来自于土地的馈赠,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被定为秋社祭神的日子。现在,在部分地方仍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习俗。
从人们对气温的实际感受上来说,立秋似乎又是个比较没有存在感的节气,因为立秋这一天往往还在暑伏之中,夏季的余威尚在。实际上,立秋节气只是预示着秋天的开始,但热气消散和气温降低都尚需时日,所以常常是“秋已立,暑难消”。
那秋天来没来,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气象专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国各地进入四季的时间不同,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自然景象、生活节奏吻合,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即以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摄氏度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摄氏度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摄氏度之间为春秋季。因此,“立了秋,凉飕飕”这样似乎与人们实际感受不符的民谚,是将立秋三候作为一整个周期来看,也饱含人们祈盼清凉的美好愿望。
立秋也一直是个有仪式感的节气。据《礼记·月令》记载,在周代,“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不仅举行祭祀秋神的仪式,同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后汉书·志·礼仪中》则提到,在汉代,“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皁领缘中衣,迎气于白郊”,仪式结束后,百官再换绛色朝服并穿至立冬;到了宋代,据《梦梁录》记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此时梧桐树或许还能应声落下几片叶子,想象一下,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总体来说,立秋是个欢欣富足的节气。白居易诗里有“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的句子,秋意初来的夜晚,人的内心变得安静柔软。不过,建议大家“贴秋膘”适度,不然人也会变得过分柔软。
光明网×敦煌画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