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河南焦作:高能级文旅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发布时间:2023-09-06 10:28:00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连日来,“山水、太极、夜焦作”三大核心元素,深度释放了河南省焦作市“山水富城·文武福地”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焦作文旅何以出圈出彩?今年以来,焦作市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为统领,依托“大山”“大河”“大家”“大文创”等,扎实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力推进高能级文旅。1月至8月,全市共计接待游客4724.06万人次,同比增长498.1%,相比2019年增长1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3.18亿元,同比增长488.63%,相比2019年增长3.83%。

  “大山水”筑基

  让传统山水增活力

  北依太行,南邻黄河。大山大河,书写了焦作传奇。

  立足“大山”南太行山的优势资源,焦作市以云台山景区为龙头,突出生态康养主题,抓住二次消费重点,持续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提高可体验、可沉浸的文旅二次消费项目在传统优势山水游景区建设中的比重,力促景区提档升级,实现多元发展。

  焦作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沛萌介绍,以“文旅+”为突破口,云台山景区打造了云台山音乐节超级IP,超7亿次的网络曝光量,使云台山迅速登上热搜榜单。音乐节2天时间吸引来自国内外的10万名乐迷,门票收入3900万元,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文创产业等旅游产业收入超1亿元。

  不仅如此,云台山音乐节还在一次次创新和碰撞中,不断重塑焦作的“城市封面”,提升焦作的“文化颜值”,用音乐的力量、青春的活力,唤起更多年轻人对焦作的向往。

  黄河在焦作境内绵延98公里,千里“悬河”起于焦作,以地域为特色的黄河文化在这里充分彰显。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焦作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3年端午节,焦作市以黄河龙文化为创意,深度融合非遗、美食、传统文化等元素,推出“龙腾怀川 ‘粽’情焦作”主题活动,3天时间,251.91万名游客在焦作穿汉服、点龙灯、观古渡口、听黄河号子,和五千年黄河文明撞个满怀。

  如今,通过“文旅+”“+文旅”,焦作市传统山水增添了新动能、焕发了新活力、实现了新提升。

  “大家”彰名

  让城市气质增内涵

  7月7日,由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精心编排的新编大型红色现代怀梆戏《杨介人》首演。这是焦作市以非遗打造名人品牌的有益尝试,让历史文化名人品牌为文旅产业积蓄资源和后劲。

  昔日河内名郡,今朝山水富城、文武福地。陈式太极拳发源于焦作陈家沟,韩愈、李商隐、朱载堉、司马懿、竹林七贤等历史文化名人,或生于焦作,或长于焦作,或与焦作这片土地深度交集。

  为挖掘文化名人资源,焦作市充分发动125家文艺创作与演出团体,强化与全国知名文化公司合作,紧紧围绕文化名人生平事迹进行创作,推动文学、演艺进景区、进市场,努力叫响历史文化名人品牌,为文化增自信、为山水长精神,用文化力量滋养城市的气质和灵魂。

  据了解,焦作市以文化名人故事全方位制造热点、传播亮点、形成焦点,创作编排大型豫剧《韩愈》《义释奴婢》和沉浸式情景剧《谏迎佛骨》《韩愈贾岛话推敲》等韩愈主题作品20多件,推进韩愈文化产业园项目;拍摄电视剧《曹瑾》,开展竹林七贤研讨会和首届李商隐爱情诗会,沁阳朱载堉雅乐团赴郑州大剧院参加“声动千年——朱载堉音乐文化赏析”主题音乐会。

  “大文创”赋能

  让文旅融合添动力

  这个夏天,焦作市天河两岸文旅市集点亮夜空,精彩的演艺演出、特色的非遗餐饮、活化后的老街老巷,吸引了市民和游客体验华服巡游、国风市集、互动打卡。

  作为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城市,焦作丰厚的工业遗产吸引、融汇更多文旅资源,放射发展能量。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焦作·国际首创高塔实景演出项目、焦作市陶瓷工业文化创意园、焦作百年矿业遗址公园项目、河南数字动漫产业园项目……城区文旅因文旅文创融合填补空白而生机勃发。

  这些都是焦作市文旅文创融合的创新探索。围绕黄河文化、太极文化、诗词文化、红色文化、老工业遗存、新工业文明等特色资源,焦作以文化创意为手段,通过传统文化现代演绎、旧址遗迹活化利用、现代工业科技赋能、城市精神接续传承等举措,全市打造了140多家精品民宿、50个红色资源访问点、10个精品研学目的地、10个文旅市集、7个工业旅游景区、30个微露营地,太极拳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系列文化创新、城市更新、产品焕新,塑造了焦作文旅的大品牌、文化的大IP、消费的大市场、城市的新地标,文化创意之光为焦作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焦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是明友表示,焦作将继续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努力打造高能级文旅,加速推进由资源依赖型向文旅创新融合型转变。(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