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给“网红”热降温 化解“校漂”群体隐忧
用法治给“网红”热降温 化解“校漂”群体隐忧
南京法律服务引导毕业生走好就业路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我们学校仅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设置了双语主持与直播、电子竞技解说与主播等多个专业方向,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尝试短视频制作、平台运营、直播带货等,但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遇到了诸多问题,给高校工作带来较大挑战。”南京传媒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李子强不无忧虑地说。
“当前不少企业经营变得艰难,高校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大学生存在就业意愿不强的情况,高校‘校漂’现象越来越多,也就是毕业生不愿意就业,想一直留在学校的群体日渐庞大。”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康美有着不一样的担忧。
面对大学生就业创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江苏南京司法行政机关全力打造高校师生共同参与、成果共享的普法新模式,用法治给“网红”热降温、引导学生规避法律风险、化解“校漂”群体隐忧,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校园兼职遇问题
法治宣传来助力
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大三学生胡耶露介绍说,现在很多同学入驻短视频平台,刚开始大家发布一些自己拍的小视频来吸引粉丝关注,当粉丝涨到一定数量后,也有不少学生尝试直播带货、插播商家广告等。
“多数商家是没有限制性的条约或合同的,商家以效果不佳等借口拒绝支付劳动报酬也是常有的事。”胡耶露说,遇到这类问题,她会在网上搜索法律科普视频学习了解如何维权,如果过程很麻烦很折腾,就会放弃。同学们一般都会抱着“吃一堑长一智”的心态认栽。
“也有一部分同学有机会和短视频公司签约。”李子强介绍,但目前短视频公司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存在违背学生意愿制作内容的情况,学生迫于合同压力或者一些语言技巧,不得不被动接受。
由此导致一些大学生盲目崇尚流量,想迅速成为“网红”,或沉迷于通过制造噱头、利用医美途径提升颜值等方式“赚粉”、求打赏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专业发展和职业远景规划。
在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生臣看来,上述问题的产生与高校学生法律知识匮乏密切相关。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去年他代理了一起大学生卖游戏外挂卡犯罪案件,到学生所在学校进行普法讲座,问了几个基础法律问题,无人知晓。
李生臣说,现在不少大学生热衷于当“网红”,在校期间就做起直播带货,却鲜有学生了解其中的法律风险:是否违反广告法进行虚假宣传,是否会引发肖像权纠纷、不正当竞争问题。不少学生因为缺乏法律知识,给就业创业带来了很多风险和负面影响。
如何加强法治宣传?胡耶露认为大学生普法短视频征集活动是个非常好的形式。
6月20日下午,南京市江宁区“益起普法·高校联盟”签约仪式暨“送法进高校”活动在南京传媒学院举行,16名大学生走上领奖台,成为江宁区大学生普法短视频征集活动获奖者。胡耶露创作的短视频《碰到大车那些事》获得此次活动的一等奖。
“我的作品主要展现了一起交通事故中左拐货车与右拐轿车的碰撞,科普了交通法规中的路口转弯优先权的知识点。”胡耶露说,这样的活动贴近大众,大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作品中的法律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
校漂群体存隐忧
法律服务进校园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大学校园内,除了像胡耶露这样积极规划实践、就业的学生群体之外,还存在着隐形的“校漂”群体。
秦康美解释说,“校漂”现象之所以出现,原因在于有的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一门心思只想考名校的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其他不愿去尝试;有的学生不愿走入社会推销自己,害怕竞争;有的学生好高骛远,和现实脱节,一旦走入社会又屡屡碰壁,进而回避现实、害怕就业。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了各种提升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南京司法行政机关将普法工作延伸到校园,同时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参与高校就业保障工作,高校很欢迎。”秦康美说。
近年来,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和南京市浦口区司法局联合创办了“送法上门”法律服务实践活动,每学期安排100名本科生参加社会实践。“课外实践需要学生到司法局定点的8个点去值班学习,包括法律援助、公证、调解中心、司法所等一线窗口服务,且至少需要在值班点值班两次,还要到乡镇社区送法上门服务6次。”秦康美说,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在本质上改善了学生的就业自信度,切实提高了就业率。
“我就是学校和司法局协作活动的获益者。”今年毕业的该校法科生郑松伟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参加实践活动,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他才加倍努力通过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与一家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就业三方协议,即将成为一名实习律师。
据了解,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今年毕业本科生299名,已有264名落实了就业去向、签订了三方协议;毕业研究生40人,除1人已深造读博,30人已签订就业合同,9人已确定有意向单位。
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还探索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及一名校外导师,校外导师参与实训课程教学、开设专业讲座、提供对口实习岗位并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实践。
从2020年11月起,浦口区司法局局长吴峰受聘担任该校法律硕士校外导师,每学期为研究生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和就业路径指导专题讲座。近5年来,该局先后为1123名学生提供见习锻炼岗位,协助230余名学生开展就业创业。
“针对南京高校大学生和返乡青年学生就业实习需求,我们每年6月、12月广泛搜集见习岗位,累计开发各类见习岗位36个,为13名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吴峰介绍,近两年来浦口区司法局累计为浦口区政府与高校开展校地人才合作框架协议进行合法性审查8次,提出法律风险点提示26条,助力毕业生就业。
校地共建新平台
提升服务覆盖面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目前有53个专业,每年有4000名学生毕业。该校开设的法律事务专业就业方向为律师行政助理、法院书记员、基层人民调解员等。“江宁区司法局多年来参与我们学校的课程设计,围绕专业教学和就业岗位需求提供建议。”该校副教授陈瑶说,司法局每年安排40至80个实习见习岗位,为学生将来就业提升直观体验。
据了解,江宁辖域有高校24所,在校师生23万人,占南京高校总数的1/3,建成了全市规模最大的大学城——江宁大学城。
江宁区副区长李鹏介绍说,江宁区注重收集大学生关注的法治需求,实现精准普法、按需普法。又到一年毕业季,网络直播等新业态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选择互联网平台就业,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是当下普法工作新的侧重点。
江宁区司法局副局长苏克刚说,大学生经常遇到法律诉求,包括实习、就业风险,勤工俭学法律风险防范以及直播带货等社会活动中遇到各类问题,亟须司法行政部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较为便捷的法律服务和保障。
“南京高校云集,法学专业学生群体庞大。同时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面广、机遇多,但需要积极加强各方面引导,提供更贴近高校和学生需求的实习就业创业平台。”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钱智介绍,目前南京律协及一些大型律所,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都建立了实践基地或设立专项奖学金,吸引大学生就业。
在6月20日的活动中,由江宁区法治宣传教育办公室牵头、南京传媒学院发起,携手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11所高校正式签约建立南京首个高校普法联盟——“益起普法·高校联盟”。
“这将实现‘三赢’,不仅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提升学生法律知识素养,司法局还可以利用高校大学生资源,打造出更多原创视频、动漫、微电影等普法作品,提升普法产品品质、形成普法合力。”江宁区司法局局长朱同福介绍,该普法联盟建立后,将推进各高校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渠道提供网上普法、在线咨询等法律服务,扩大大学生法律服务的覆盖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