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振兴路
“村村通”连接千家万户、“户户通”伸入田间地头、旅游路铺在千山万水、产业路带动致富增收……
近年来,合肥市着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通过改善提升一批老旧农村路、新建一批农村公路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连线成网,打通了乡村振兴“出”与“进”的双向通道,便利群众日常生活,带动经济产业发展,并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及“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如今,合肥市的“四好农村路”已成为群众的“致富路”“便民路”。
高位推动,“提标扩面”争创全省一流
要想富,先修路。合肥市坚持按照“大干、快干、高标准、全覆盖”的总体思路,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全市大事、发展要事、民生首事来抓,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怎么建设“四好农村路”?合肥市聚焦“提标”“扩面”两个抓手,形成以区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农村公路网络。
展开来讲,“提标扩面”其实就是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安徽标杆”的农村公路。
“提标”,就是在省定标准基础上,提高技术等级。县级公路由三级提升为二级;乡级公路由四级提升为三级;村级道路按5米宽度实施。环巢湖周边及风景区、旅游景点道路实施“白改黑”。
“扩面”,就是在省定任务5046公里的基础上,增加约7500公里市级畅通工程,建设里程达1.2万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70%。截至2022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1.88万公里,全面消除等外路、未铺装路面,基本实现辐射全市乡镇、主要经济节点、村庄。
如今,肥西县、巢湖市、肥东县成功创建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肥西县、巢湖市、肥东县、长丰县成功创建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14条农村路获评省级农村公路品质示范路、1条农村路获评省级“十大最美农村路”……而这只是合肥市农村公路“蝶变”的缩影。
至此,一张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农村公路网,连通了合肥市各乡镇的村村户户。
加大财政保障,“市县同欲”凝聚建设合力
乡村路,通四方,百业兴。合肥“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得益于什么?
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陈剑波介绍,这得益于市财政在资金投入、完善统筹等方面的全力保障,为合肥市构建外通内联、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网络提供了支撑。目前,全市行政区域内实现了各乡镇到县均通三级公路,各行政村到乡镇均通四级公路,正由“区域示范引领”向“全域达标提优”转变。
2016年以来,合肥市全面开展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新改建工程、提质改造工程建设,市财政实施全面保障政策。以2016—2020年为例,在财政资金保障下,实施畅通工程1.25万公里,较“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里程增长7.3倍。
农村公路的发展“三分靠建”“七分靠养”。合肥市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也已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层级、全领域联动监督协管的新格局,全力保障路网的安全畅通。
其中,合肥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路长制工作机制,招募培训上岗乡村道路专管员,成立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支队、县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大队,建立了一支精干、专业的农村公路管理队伍,还针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制定了资金及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建立考核结果与财政资金安排相挂钩的考核机制,养护资金得到了保障。
把农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家门口,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路子通到家门口。围绕这个目标,市、县同心同向、凝聚合力,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交通动力,让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
推进“交通+”模式,“深度融合”绘就乡村新图景
道路通,百业兴。建设“四好农村路”后,又将如何延伸打造乡村发展新“道路”?
为此,合肥市依托“四好农村路”,运用“交通+”理念,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发展、园区发展、精品旅游、美丽乡村等相融合,积极探索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项目的建设,补齐农村物流短板,建设便捷高效的“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
2022年、2023年,合肥市建设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的项目数分别为28个、38个,让一条条通村路、入户路成为村民的致富路。
在肥东县,“最美农村路”环湖西路将众多旅游明珠串珠成线,成为群众周边游玩打卡的“风景线”,百姓增收的“经济带”;在肥西县,农村公路网的完善促进了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的良性互动;在长丰县,环湖绿道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在巢湖,高颜值农村路勾勒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农村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连锁带动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步伐,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群众收入水平。
这些年来,合肥市由浅入深,从点到面,持续农村公路建设。以上这些图景,正越来越多地被照进现实。
如今,合肥市将以打造“四好农村路”2.0版为契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打造出一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同时,将通过打造一批具有人文景观、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等特色的农村公路,使之成为连通乡村与城市,连通乡村与乡村的美丽通道,形成美丽农村路“合肥模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