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陵凉水井镇:以“绣花功夫”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近年来,湖南沅陵县凉水井镇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赋能基层党组织,因地制宜打造“ 民事民办”“自主建设”“关爱服务”“抱团发展”等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以多元化、精细化的“绣花功夫”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让广大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力军。
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
位于凉水井镇西南部的松溪桥村,以种植谷物、高粱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谷物种植面积3000余亩,高粱种植面积100余亩,是沅陵大曲酒厂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基地。
入夏以来,松溪桥村遭遇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原有水源日近枯竭,田地灌溉严重缺水,保粮抗旱迫在眉睫。在村支两委的引领下,全村不等不靠不要,自发行动,抗旱救灾。所有村民分成四组,一组进山寻找水源,一组购置设备,一组挖井修渠,一组运送物资,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
“每户按人数出资100-1000元不等,筹集资金30多万元,家家出人、户户出工,短短一月,全村生产生活用水得到有效解决,老百姓又一年丰收在望”,村支部书记张晓军言语间激动且自豪。
凉水井镇下辖45个村居,是沅陵县第一大镇,社会治理任务十分繁重。为避免同一问题重复出现,镇党委组织编写了《乡村治理工作简报》,每月更新一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推介各地区好经验好做法,总结社会治理领域的短板与不足,聚焦解决“归谁在、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和效能。
构建乡村建设新格局
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腊塘村大胆探索乡村建设新模式,搭建基层治理新平台,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能。
“以前家家门口都是黄泥巴路,坑坑洼洼,遇到下雨天,走路很容易打滑,乱搭乱建、家禽粪便、陈年垃圾等问题屡禁不止。自从‘和美村寨’建设以来,家家门前种了花植了树,硬化了入户路,微花园、小菜园、文化墙随处可见,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看到这些花花草草,心情特别舒畅”。说起王家溪的变化,村民胡高新喜笑颜开。
在建设“和美村寨”的过程中,腊塘村以“乡风文明倡导、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始终坚持“家家行动、户户投入、人人参与、自主建设”的目标思路,在政府奖补30万元的基础上,号召村民自发出资41.7万元,用于改造庭院、种植花草、绘制墙画、修建微景观等项目。广大村民用“小家”美带动“大家”美,以纯正家风涵养淳朴民风、浸润和谐乡风。现在的王家溪,路好走了,环境美了,烟火气也变浓了,村民的发展信心更足了。
推行基层服务新模式
基层社会治理不仅涉及广袤的乡村,还包括城镇的社区。“环境好,设施全,有专人照顾,费用还便宜,请我去城里养老我都不去”……在田家坨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村民们经常围坐一起,感慨这几年社区推行关爱服务新模式后发生的变化。
2016年,田家坨居委会创办了日间照料中心,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多年来,居委会多次向上争取资金,对外拉取赞助,为照料中心增添数十套健身器材和两处公共厕所,又新建儿童之家和标准化篮球场,全天候开放助老食堂,将日间照料中心打造成集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每逢寒暑假,该中心开设的第二课堂都会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乐园,红军老战士讲述抗战事迹,走进法官开展普法教育,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等系列活动备受欢迎。2020年,田家坨社区儿童之家被湖南省民政厅评为“省级示范儿童之家”,日间照料中心被列为怀化市社区关爱服务特色品牌。
解锁产业发展新“密码”
刘家坝村位于319国道旁,距沅陵县城不到4公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但往日的刘家坝却是远近闻名的“赌博窝”。2021年3月,刘绍海走马上任村支部书记,军人出生的他,一腔热血、敢作敢为,带领刘家坝村闯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刘家坝村的河边稻田是蓝溪河千百年冲积而成的沙性土质,非常适合种植蔬菜。刘绍海率领村支两委多方考察,最终决定以蔬菜产业为突破点,以冷链仓储基地为中心点,将周边组织强、人才多、产业兴的村组整合起来抱团发展,成立“种养销一体化”的蔬菜产业联盟。
经过两年奋斗,刘家坝村已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种植基地850亩,年产量750吨,年产值300万元,带动6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为村级集体经济直接创收50万元,连续两年荣获全市“真抓实干”先进单位。2023年初,一座占地5000平米,集“仓库、地窖、酸菜加工厂”于一体的冷链仓储中心投入运营,标志着“蔬菜种植、储存加工、订单销售、物流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正式形成,刘家坝村一跃成为全县的菜篮子和果蔬集散中心,产品辐射县城及周边4个乡镇近20万人口,甚至远销长沙、广东等地。
在发展蔬菜产业的同时,刘家坝村还积极探索冷链上门配送、电子商务交易等新业态,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物流运输和小型加工厂,带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之路。今天的刘家坝,洋房林立、商贸繁荣,翠绿的蔬菜遍布乡野田园,是沅陵县有名的“金窝银窝”。(周浏军 瞿海波 瞿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