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乌海:何以“近悦远来”——一座幸福之城的魅力密码

发布时间:2023-10-23 10:36:00来源: 内蒙古日报

  一座城市的幸福感来自哪里?穿掠过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始终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的,是住房、就业、上学、看病、养老……近年来,乌海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有一分改善”,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从均衡走向优质,经济增长的红利不断惠及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如今,乌海所追求的,既有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也有人民生活的高品质。

  一刻钟:标注在时间刻度内的幸福“坐标”

  “小区对面是运动公园,出门500米就有大型商场,药店、快递驿站、小修小补服务点等在离家不远的地方都能找到,现在的生活真是方便。”谈起周边生活的便利性,海勃湾区滨河湾小区居民张娜赞不绝口。

  居民生活所需的政务、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步行15分钟内就可解决——这是乌海市着力打造的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得益于此,社区事务在“家门口”办理,健康诊疗等服务在“家门口”提供,实事项目在“家门口”对接,文化、教育、养老资源在“家门口”集聚……乌海人的快意生活尽在一刻钟。

  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乌海市坚持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因地制宜。作为乌海市首批一刻钟社区生活圈的试点,海勃湾区长青社区全面统筹周边业态发展基础、空间规划布局、人口年龄构成、居民需求等情况,将社区分为南区、中区、北区三个区域,分别打造宜居宜养圈、便捷购物圈、特色文化圈,着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让辖区居民足不出“圈”实现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

  目前,乌海市正在扎实推进12个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试点建设,以“舒适安居圈、便民消费圈、社区文化圈、优教普惠圈、养老服务圈、健康医疗圈、城市颜值圈、服务响应圈”八位一体的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体系日渐形成,群众幸福的体验日益细微、多元、充盈。

  一张网:厚植在惠民实事中的稳稳幸福

  “看着一个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总盼着自家小区也能改造,没想到愿望实现得如此之快。”海勃湾区滨河花园小区居民陈锋说。

  滨河花园小区是十几年前建成的老小区,内部道路破损严重、化粪池经常淤堵,严重影响居民的出行和生活。随着今年被列入改造计划,这个老旧小区逐渐蜕变。

  从2022年起,乌海市计划用3年时间,将全市2005年底前建成剩余未改造的186个老旧小区,全部改造完毕。随着工程推进,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迎着百姓期盼走,真心诚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乌海市不断将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

  幸福之于市民,让生活更有品位——

  新增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试点7个,配套完善爱心平价药品超市、蔬菜直通车、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基本保障类业态,优质生活圈越扩越大;实施了运动公园、葡萄公园等公共绿地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改造提升新建23个口袋公园,群众游园的“小烦恼”得到解决。

  幸福之于市民,让生活更加便捷——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年均受理处置群众诉求60余万件,这是回应解决市民诉求的最强“总客服”;全市被整合划分为786个网格,“一格一长一警”网格化综合服务团队奔走其中;所有村(社区)可代办政务服务事项,100%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次办”……乌海的速度,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实惠,感受到更多温暖。

  幸福之于市民,是生活更有保障——

  全面落实医疗教育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让优质医疗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群众;在自治区率先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市民在教育生活、出门办事、医疗健康等诸多日常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坐标”。

  一块地:奋力在拔节生长中的“城市客厅”

  最近几个月每逢周末,“向城区西南走”成为不少市民的新选择。在滨河新区二期西侧、乌海湖东岸,今年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滨河公园在乌海火爆“出圈”。与滨河公园相呼应,一个全新的城市会客厅雏形乍现。

  一座城市若要让居者自豪、让来者依恋,形象靓丽、内涵丰富的“城市会客厅”必不可少。滨河新区二期位于该市环山环湖区域的黄金节点,占地面积8.6平方公里,规划商务商业、文创休闲、旅游服务、生活居住四大核心功能,承载着优化城市布局、增强城市功能、刷新城市颜值、提升城市气质的美好愿景。这里是乌海的“未来之城”。

  乌海市一中新校区、市二中滨河校区快速推进,加快补齐滨河新区教育基础设施短板;甘德尔河水生态文化科普公园实施基础设施“微改造”,公园环境实现大提升;乌海市科技创新孵化中心、乌海创投中心规划实施……两年多来,滨河新区二期从“一张白纸”着墨,每天都在积蓄力量、拔节生长。

  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乌海市努力实现着精彩蝶变,一座近悦远来之城日益展现出鼓舞人心的幸福模样。(记者 郝飚 通讯员 杨勇)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