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玻璃”助建筑减碳
从空中俯瞰,位于蚌埠市城南新区的奥体中心犹如巨龙盘桓。阳光照耀下,“龙眼”上的3400多块玻璃,持续为奥体中心提供绿色电能。
“有光就有电。一块块看似普通的玻璃,却能实时吸收阳光发电,满足体育场馆照明、消防用电需要。”蚌埠市奥体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玻璃如何能发电?距奥体中心约8公里的凯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里,国内最大的铜铟镓硒发电玻璃产线正有序运转。
“利用特殊工艺技术,我们在玻璃基板上镀一层铜铟镓硒薄膜,使原本绝缘的普通玻璃变成了发电玻璃。”凯盛光伏副总经理李虎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30厘米×30厘米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光电转换率达20.3%,在光线较弱状态下也有发电能力。
作为一种绿色建材,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可替代现有建筑外饰面材料、立面幕墙面板材料及一体化屋面系统板材,其产生的绿色电能可节省火力发电能源,降低碳排放。以蚌埠奥体中心为例,该中心安装发电玻璃面积5000多平方米,年发电量约68万度,年节约原煤25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75吨。
“我们厂房屋顶和外墙也安装了2万多块发电玻璃,每年可以为企业生产提供20%‘绿电’。”凯盛光伏经营部负责人张若飞告诉记者。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发电玻璃在蚌埠市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商业住宅小区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国内外数十个城市拓展了应用场景。
有效减少建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蚌埠市深入贯彻落实“双碳”战略,立足光伏玻璃及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和技术优势,以公共建筑、企业厂房、农业大棚等为载体,大力推广应用光伏建筑一体化、风光储一体化,打造低碳零碳企业和园区,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以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为龙头,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和研发团队,建成玻璃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薄膜太阳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成功掌握碲化镉和铜铟镓硒两种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培育引进相关光伏企业,初步形成光伏建筑‘材料—生产—安装—运维’的全产业链发展。”蚌埠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自去年创建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城市以来,蚌埠在新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领域全面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不断探索拓展光伏应用场景。同时搭建“光伏建筑监测智慧平台”,实现全市重点分布式光伏电站的集中管理和动态监测、异构数据共享和交互、能源双控指标可视化管理和一张图呈现。
蚌埠市委党校薄膜发电瓦项目、南山公园纪念堂项目……随着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推广应用,蚌埠越来越多的建筑“披”上了发电“外衣”。截至目前,该市已有630个单体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运,并网容量达568兆瓦,年发电量约5.39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16.24万吨标煤,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0.44万吨。(记者 孙言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