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首善情怀,聚四方之才
【探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高水平人才高地这样建①】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侯旭东
编者按
兴国之道,人才为先。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并明确提出“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培植人才犹如栽种树木,要想使其枝繁叶茂、蔚然成林,离不开脚下提供托举和滋养的一片沃土。被寄予“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厚望的三个省市、区域,各自具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引才优势、育才环境?在此奋斗的人才又有怎样的成长故事?如何为我国人才战略布局不断完善提供重要参考和有力支撑?今天起,本版推出“高水平人才高地这样建”系列报道,每期聚焦一个人才高地,以记者的深入调研展现各地理念举措,以专家的分析评点揭示未来发展路径。
登高而望远。让我们一起“上高地”!
【记者观察】
首都北京,既是人才集聚的高地,又是人才成长的摇篮。
人才资源总量达781万人,人才密度达62%;在京“高被引科学家”253人,首次超过美国硅谷;拥有全球独角兽企业93家,位居全球第一……亮眼的“人才家底”背后,是一套人才选、用、育、留的“组合拳”。
为了让人才“享在、乐在、爱在”首都,北京市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光明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研。
筑巢引凤:让人才“享在”北京
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历史文化古都,北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各类人才云集,北京始终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集中承载地、国家推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首选地。
“我一直想做新药研发工作,一到东升我就喜欢上了这里。”三年前,一位在国外工作多年的专业技术人才回国,来到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工作。“这里平台好、环境好,园区配套的餐饮、服务都非常周到,让我能够安心研发。”现在,他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
这几年,海淀区发挥人文、区位、产业、创新等方面优势,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创的高品质人才社区。不久前,上地国际人才会客厅迎来了首场路演赛事,周边企业的政务办理、路演推介、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大本营。而“会客厅”所处的中关村科学城,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层次海外人才。
想要留住人才,良好的文化氛围也至关重要。
在北京地铁16号线望京南站下车,步行600米,中英双语写就的“望京小街”路牌便映入眼帘。
毗邻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0多家跨国企业,望京小街可谓国际范儿十足。这里不仅有艺术天幕展览、国际市集和网红餐饮店,还曾举办北京国际时装周、朝阳海外人才创业大会-国际创新周等品牌活动,国际化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海外人才在此定居。
“我身后的‘柏林熊’雕塑是当初我们德国人建议建造的,后来实现了,让我很欣喜。我觉得这体现了对我们文化的尊重,我喜欢这条街如今的样子。”一位住在望京小街的德国商会管理人员说。
为了广纳人才,北京市先后确定了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新首钢、通州、顺义、怀柔科学城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人才社区。这些社区国际化程度高、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已成为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国际化生活空间。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为了不让新冠肺炎疫情阻挡人才进京的脚步,北京市面向全球启动高层次人才“云招聘”,发布岗位6000余个,推动小米、字节跳动等企业提供岗位1.5万个。登录“易北京”App,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不仅能“云端”投简历、面试、签约,还能享受从来京办理手续到开展工作、融入生活、社会保障的“一站式”服务。
近两年,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HICOOL)吸引了来自全球的6044个项目、8162名创业人才报名参加。目前已在京落地项目611个、吸引人才632人,推动4家企业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享在”北京,人才所见略同。
创新举措:让人才“乐在”北京
有干事创业的热土,更要有配套的机制和政策。
想人才之所想,让政策跑在人才需求前面。北京市在中央部委支持下,先后开展五轮政策创新,71条人才新政亮点频出。
比如,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明确成果产权由过去的国家单位拥有变为科技人才可以个人拥有;出台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将免征额由5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优化外籍人才来京就业审批办事流程,将办理时限压缩至10个工作日;全国首创允许外籍人才境外直接申办中国“绿卡”……
2013年起,北京市实施“北京学者”培养计划,为每位学者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聘请2名以上院士担任导师,在培养周期内给予稳定支持,现已选拔培养73名北京学者和35名青年北京学者。
人才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北京有吸纳大师的渴求,把人才培养成大师,在今天的北京不再难求。
在“北京学者”培养计划支持下,共有12人当选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18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为优秀人才提供多渠道资助,是东城区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2015年以来,东城区累计资助优秀人才项目397个,资助总额105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上亿元。由此,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在各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人才集聚效应逐步形成。
北京市的人才政策,也带动了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制度改革积极性。
去年4月,一场人才评价能否由“论文导向”转向“实践导向”的讨论在《光明日报》展开,讨论的源头正是北京工业大学教师张跃明攻克工业机器人“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事迹。“我们乐于看到更多‘张跃明’被社会了解、被国家认可,他们是新时代推进科教融合、产业报国的主力军。”北工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表示。
作为首个实施高层次人才年薪制的市属高校、首批市级海外引才自主认定试点单位,北工大充分用好自主权,实行入校三年考核保护期,在人才引进时针对学科差异制定了25个“分类定制式”标准,有效提高了评价的精准性,让青年人才跑出个人发展的“加速度”。
人才的故事,值得被讲述。2019年,全国首档聚焦人才的纪实节目《为你喝彩》在北京卫视开播。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不少网友留言称,看到这种顶尖的“人才列传”,让人振奋的同时,更为祖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感到骄傲。
健全完善优秀人才表彰体系,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类型开展“首都杰出人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奖”评选表彰,走访慰问100余位在京院士……这些细心温暖的举措,让人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一套“组合拳”下来,北京地区人才资源总量持续攀升,人才贡献率达5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54件,居全国首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近期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榜单中,北京名列第一。
安居乐业:让人才“爱在”北京
为了让来京创业的人才兴业乐业,北京市各城区都制定了“干货满满”的人才工作计划。
朝阳区是北京市人才集聚高地之一,中国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屠呦呦都生活在这里。
作为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区,朝阳区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冬奥会筹办、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高质量建设国际创投集聚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高标准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整体提升区域国际化品质和吸引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朝阳”。
东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集中了中央国家部委26个、国家部级事业单位12个、央企总部10个。对东城区来说,人才如何为我所用显得更加重要。
“下一步,我们计划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做精一批人才工作室,做大一批人才联盟,建设一批人才驿站,遴选一批优秀人才,鼓励一批央地合作项目。”东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还将探索建立“人才之家”“人才巷”,让东城区成为人才向往集聚之地、建功立业之地。
同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区近年来也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增强人才获得感。随之,一大批金融专业人才聚集金融街,“世界优秀杰出金融人才集聚区”建设成效初显。
在怀柔,“十三五”时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9个装置平台全部开工,8个设施平台进入科研状态。与科研院所、在京高校、科创企业联合成立多个创新研究院,并实体化运行;创客公寓、国际化公共服务中心、创新活力中心、青苗国际学校、怀柔医院国际部,人才服务保障全面跟上……
“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殷切期望,也是北京市人才工作的努力方向。
剑指高水平人才高地,北京市将坚持以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培养、引进、使用、服务世界一流人才。“为在京优秀人才厚植成长的沃土,让他们既有脚踏实地的底气,又有仰望星空的满足。”这是北京发出的人才邀约,也是面向未来的发展底气。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张景华、王斯敏、王美莹、陈之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