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的“文保医生”:“日常问诊”为文物“延年益寿”
中新网大同5月17日电题:云冈石窟的“文保医生”:“日常问诊”为文物“延年益寿”
作者 高雨晴
“希望通过预防性保护,进一步遏制云冈石窟石雕风化,让它延年益寿,更长久地传承下去。”云冈研究院石质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闫宏彬说。
孟夏时节,依山而建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恢宏大气,静穆伫立。被称为“石鼓寒泉”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第一、第二窟正在接受“文保医生”的“日常问诊”。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和平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现存主要洞窟45个,共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
云冈造像多基于砂岩雕琢,千百年来不断遭到自然环境的侵蚀,石窟面临岩体、水患、风化等多种病害。近年来,云冈研究院经常开展病害调查,云冈石窟日常保养成为常态,“文保医生”的“出诊”次数变得频繁起来。
“首先是自身因素,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周山体为黄砂岩,属于湖相沉积,因沉积环境,导致其质地不均匀,层理和裂隙都比较发育。”闫宏彬介绍,其次是温湿度变化、空气污染、降水等外在因素。“特别是在夏季,岩石温度可达五六十摄氏度,一遇降雨,受温度骤降影响较大。”
正在进行保养的第一、第二窟位于云冈石窟最东端,因形制、内容相似,被称为“双窟”,第一窟内叩地可听到鼓声,第二窟外有一股细泉,这两窟也被合称为“石鼓寒泉”。
去年11月起,云冈研究院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对上述两个洞窟进行现状调查时,共发现1095处小型病害。
云冈石窟大小造像5万余尊,如何从中快速找到一两厘米的病害?该中心工作人员孙波说,在做相关调查时,工作人员对每一处病害都会进行独立建档并用编号标记。
据了解,这些洞窟常见病害主要为起翘。“我们就用水溶性石灰和修复砂浆,对其进行封火,如起翘情况伴随强烈的风化的话,还需用新材料等进行预先加固。”闫宏彬介绍。
“如今,有些洞窟的壁面已发生明显变化,有些也出现消失现象,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闫宏彬认为,日常保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这一进程。
经过几十年努力,云冈石窟的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水害得到有效遏制,洞窟保存环境和保护状态得到改善。目前,云冈石窟设置250个监测点,实时数字化监测石窟内各项环境数据。闫宏彬说,下一步就是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研究性保护转变。(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