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奔向山河更深处——扬州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就业创业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运
大风泱泱,雪粒如刀。11月的帕米尔高原气候变化无常,但对自小在江南水乡长大的孙玺来说已习以为常。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的她,裹了裹外套,继续开展基层走访。
今年7月份,刚从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毕业的她毅然踏上了西去的火车,成为新疆克州的一名基层工作者。
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在扬州大学,孙玺的选择代表一种风尚,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一直以来,一代代年轻人带着厚重的家国深情,义无反顾地走向乡村、深山或边疆挥洒青春的汗水。今年,435人远赴西部,755人选择农林等艰苦行业,1639人扎根基层一线……
是什么吸引他们前赴后继地奔向山河深处?青春在远方又激荡出怎样的浪花?
在薪火传承中淬炼理想信念
“城市的路很平,但西部天地更宽,期待大家来这里驰骋梦想。”不久前,年过八旬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吴登云连线扬州大学“惠生讲堂”。多年来,或万里奔现,或视频连线,无论多忙,他都坚持给学生上一节择业“启蒙课”,号召大家投身边疆建设。
1963年,吴登云毕业后志愿来到祖国最西端的新疆乌恰县。从此,他便深深扎根于此,为抢救民族兄弟,先后无偿献血30余次;为抢救烧伤的婴儿,从自己腿上割下13块皮肤移植到患者身上……每年百余天时间,他都在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深入牧区巡诊和防疫,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白衣圣人”。
吴登云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人,也激励着一群群青年人远赴基层发光发热。1999年,为传承和弘扬吴登云精神,扬州大学特地成立了“吴登云班”,培养根植厚土的医学人才。
2004年,在吴登云的母校,年轻的医学毕业生董淑猛作出了同样的抉择。大学毕业后,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拒绝了多家城市大医院邀请,带着女友来到广东省开平市玲珑医院,精心照顾麻风老人。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一守就是18年,甚至把婚礼地点选择在了麻风村。
23年里,该院先后有1300余名毕业生选择西部或乡村基层医院工作。一批批“吴登云”“董淑猛”扎根边远地区,守护着健康与希望。
榜样是一面旗帜,教育则让根植厚土的青春之志迎风猎猎。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基层人才是扬州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一直以来,学校持续开展卓越乡村医生、卓越乡村教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0年以来,先后与常熟等地开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开创了全国校地联合开展农村人才本科学历教育之先河。此外,学校广泛搭建“校园先锋”等荣誉平台,举办“惠生讲堂”等品牌活动,通过文化涵育、政策激励等手段,在校园内激荡起关注基层、关注民生的强大磁场。
日前,该校启动了大学生志愿者“乡村振兴计划”,仅有的30余个名额,吸引了400余名毕业生争相报名,最终入选数全省高校第一。
背上行囊、装上梦想、奔赴基层,坚定的信念从不缺薪火传承。
在实干笃行中磨砺真才实学
秋高气爽,大地铺金。在扬州市邗江区的农田里,扬州大学徐辰武教授带领着学生,一边协助开展秋收,一边讲授农业知识。大家戴着斗笠,从眼前的“沃野千里”谈到“大国三农”,展望着现代农业的诗和远方。
“只有将农情国情与专业知识的讲授结合起来,在实践致知中讲清、讲明、讲透,学生们才能明晰中国农业发展大势、明了乡村振兴建设重任、明白新时代农林青年的时代使命。”徐辰武这样理解“专业思政”。
长期以来,扬州大学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项目孵化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到基层、西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经受锻炼,在认识和服务社会的具体实践中,汲取营养、检验知识、磨炼意志。
商学院大四毕业生特尔格丽返乡的同时,开启一场“万里长征”。她将带领团队从镇江市戴庄村出发,一路寻访新时代“特色乡村”,最终回到家乡喀什,完成一场“乡村振兴”的取经之旅。1年前,由她参与完成的《“野山小村”闯出共同富裕“新路子”》社会调研项目获得了全国挑战杯红色专项赛特等奖。毕业前的最后一课,她正组团把更多经验带回边疆。
厚重的情怀离不开宽博的知识支撑。在扬州市沙头镇,伴随着阵阵机器轰鸣,一排排水稻在田间收割、烘干,最终运进场库……一气呵成,更神奇的是全程无一人在场。远在数百米外,农业机械专业毕业生邹龙参与设计的“无人数字精准农业装备”投入使用。而他就是这里的“新农民”之一。
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粒汗珠摔八瓣的农民,如今可以潇洒地坐在控制室内“一键”完成农事。过去4年里,邹龙在导师张瑞宏的指导下,专研无人耕种技术。为此,无数次奔走在田埂和实验室。最终,带着自己的成果走上工作岗位,他正穿着西装把田种。
实践育人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从乡土调研到科技兴农,再到教育帮扶……学校连续23年荣获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累计50余万人次走进山河深处。一批批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大地上、轰鸣的车间里,也将一颗颗青春的火种撒向了基层一线。
在建功立业中彰显青春风采
“江苏、安徽、江西、贵州……”数着地图上的创业足迹,扬州大学公共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孟加很自豪。他是一名“美丽乡村”墙绘师。4年前,刚进大学的他,加入创业团队“塘鲤墙绘”,累计为全国120余个乡村绘制了近3000幅墙绘作品。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广大农村的乡风村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职业——乡村墙绘师便是背后有力的推动者。孟加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现在,他顺利毕业的同时,还带着3名“00后”成为乡村“新农人”。
“社会发展推动着基层结构加速变化,走在时代前沿的青年一代理应发挥引领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长期关注基层人才培养。在他看来,高校要主动识变,积极应变,推动教育理念变革。
为此,他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地方高校培养更多‘一懂两爱’人才”的提案,鼓励高校整体性、系统性、融合性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领军型乡土人才。今年4月,全国首个“一懂两爱”教学团队在该校正式成立。
事实上,青年一代的确正逐步走向引领基层发展的舞台中央。“乡信我”是由扬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毕业生张志鹏创立的,专注孵化农牧创业项目的创客平台。它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创客,重点关注涉农大学生、涉农创业群体,服务内容包括创业载体、创业孵化、创业教育、创业实践4个板块。
3年多来,项目累计服务大学生创客2万余人,指导、帮扶大学生创业项目216项,帮助80多名返乡大学生扎根乡村、成功创业。团队先后与国内30余家知名涉农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建成2个占地面积2800余亩的养殖样板基地,吸收周边7200多户农户加入,每户年均收入可增长8000元。
“基层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人生黄金时期,到西部、到乡村、到重点领域就业创业,沉下去、融进去,灵魂才能立起来。山川知道,江河知道,根植祖国热土的青春别样红!”焦新安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