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用暖心服务擦亮冰雪旅游“金字招牌”

发布时间:2024-01-09 10:35:00来源: 中国旅游报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全国十大冰雪旅游精品线路,顺应了冰雪游消费多元化、专业化、细分化发展趋势,致力于满足冰雪旅游者对多样化、高品质、高性价比冰雪旅游产品需求,助力冰雪旅游产业供给端创新发展,也在为解决冰雪旅游痼疾探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印发通知,公布2023—2024全国十大冰雪旅游精品线路,此举旨在贯彻落实“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等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部署安排,推动冰雪旅游发展,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10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分别为“冬奥双城·相约京张”“长城内外·银装素裹”“大兴安岭·雪泉之约”“欢乐冰雪·辽宁冬韵”“温暖相约·长白粉雪”“林海雪原·北国风光”“古城千年·滑跃古今”“河西丝路·纵情冰雪”“民族风情·北疆雪都”“千秋西岭·南国热雪”。

  10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推介了我国主要节点城市、冰雪旅游点、特色冰雪活动以及沿线其他旅游产品,涵括运动、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业态,覆盖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区域,为广大游客畅享冬季旅游提供了权威指引,展现了冰雪旅游的独特魅力。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个冬季,冰雪旅游出游人次及旅游消费迎来爆发式增长。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哈尔滨这个东北老牌网红城市更是火热“出圈”。3天假期,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这一鲜活案例,可以说是对此次推出全国十大冰雪旅游精品线路的最好回应。为什么冰雪旅游会引起如此之关注和重视?推出这些冰雪旅游精品线路有哪些意义?在众多冰雪旅游城市中,哈尔滨能翻红“出圈”有哪些过人之处?这些问题值得文旅人品味和思考。

  冰雪旅游是以冰雪气候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体验冰雪文化内涵的相关旅游活动形式的总称,是一项极具参与性、体验性和刺激性的旅游项目。中国拥有巨大的冰雪旅游发展潜力,开发满足大众需求的冰雪旅游产品是扩大旅游消费的内在要求,是培育文旅产业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冰雪旅游经历初始、快速发展和初步成熟3个阶段,目前仍存在景区景点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产品和产业链开发深度不足、成片组团的线路少、基础设施及文化内涵不足、精细化管理和营销手段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政策层面的规范、支持和引导。此次公布的全国十大冰雪旅游精品线路,顺应了冰雪游消费多元化、专业化、细分化发展趋势,致力于满足冰雪旅游者对多样化、高品质、高性价比冰雪旅游产品需求,助力冰雪旅游产业供给端创新发展,也在为解决冰雪旅游痼疾探路。

  针对“冰雪+文旅”发展趋势,如何发展冰雪旅游,市场定位和产品丰富度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冰雪旅游最大的受众群体是普通游客。即便是世界知名的滑雪胜地,滑雪发烧友客群占比也不足20%。家庭客群和周边客群才是冰雪旅游的客源主体。普通游客并不局限于滑雪爱好者热衷的雪场、雪道,而更多考虑的是特色冰雪活动以及除滑雪以外的设施和服务。10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把冰雪旅游点、特色冰雪活动以及沿线其他旅游产品串联起来,既能为滑雪爱好者提供更多选择,也考虑到普通游客的需要,还能够更好发挥区域协同作用,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带动当地旅游业整体发展。

  发展冰雪旅游产业要尊重自然条件和客源市场,注重挖掘地方特色,不仅要“一招鲜”,还要“招招鲜”,不仅要有冰雪资源,还要将优质服务注入旅游全领域、全过程。面对蜂拥而至的客流,哈尔滨不做高高在上的“冰冷女王”,而是以一名优秀服务员的热情和耐心,从政府到民众,从普通市民到从业者,共同参与,齐心协力,积极回应市场变化和游客需求,极力推出诸多“宠粉”手段:从给南方朋友打造专属称呼“小土豆”“马铃薯公主”,到空姐机场跳舞迎客,从城市地铁化身免费“摆渡车”、市民开私家车接送游客,再到的哥用最温柔的“夹子音”跟游客对话、游客吐槽涨价的哥听后帮忙打投诉电话等,真正做到了用暖心、舒心换开心,用朴素、热诚的行动换取弥足珍贵的信任,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用口碑影响、带动更多游客慕名而来。

  上下同欲者胜。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爆火,是综合了城市资源禀赋、管理服务、民众参与、网络助推等一系列动作的集成效应,是对这个城市的集体付出和努力最好的回馈。这些“千方百计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的做法正成为淄博、哈尔滨等新一代网红旅游城市的“标配”。

  实践证明,热情和暖心是凝聚人气、赋予旅游城市色彩和魅力的最大底气。或许这才是所在城市最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也是那些长期以来备受诟病的旅游目的地值得学习的生动教材。(马振涛)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