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群里来了心理咨询师
夜里下过一场春雨,窗外的树叶长得更加茂盛,时不时随风沙沙作响,道路两旁的树叶交织,撑起来一条林荫道。万籁俱寂的时候,人的听觉自然敏锐起来:叽叽喳喳的鸟声,远处车流的声音,老人拐杖着地的声音,小孩追逐嬉闹的声音,毫不违和地在这片疫情管控区里交融。
4月28日,是我在北京朝阳区垂杨柳社区管控区居家的第四天。做饭、打电话采访、写稿……居家的日子,平淡无奇。直到晚上,小区群里的一场小争执引起了我的关注。原来,小区群里刚刚通知了核酸检测时间,同时要求检测时要戴N95口罩。有人询问,是有工作人员现场给大家发N95口罩吗?有位紫色头像的女士回答,最好戴上自己的。她担心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摘口罩、戴口罩,反而会引起病毒传播。
有人回应,可以在自己的口罩外面加戴N95,双层口罩,不需要换。紫色头像接着回应,搞不懂这样的操作。有人又出来说,让这位女士有建议好好提,别在公共群里抱怨。一来二去,起了场小争执。我们小区从4月25日开始管控,随着管控日子的持续,群里偶尔会有少部分人的情绪比较激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群里有个人一直在中间调停,后来得知他是心理医生,还接诊过受上海疫情影响的居民。针对群里两位情绪最激动的邻居,心理医生让各方都冷静一下,表示理解他们的立场,又安抚了各方的情绪。到晚上9点,这场争执结束了。
之前,我也采访过一些其他地方居家隔离的群众,疫情期间出现一些焦虑的情绪很正常。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虽然在小区群里很少说话,但关键时候,还是会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帮助别人。尽管走到线下,可能也无法辨认出彼此的模样。
而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封控期间,人们的步履似乎不再那么匆忙,即便仍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彼此的眼神也似乎更多了一些认真,目光也停留得更长久。这样的场景给封控期的生活添了些许暖意,让人心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