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舞台艺术盘点:演出市场全面复苏 “出圈”佳作不断涌现
提到戏曲,对年轻人来说,那是爷爷奶奶辈的眷恋,或是陈旧过时的代表。然而,2023年8月,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直播爆红网络,吸引了超 900万人次观看,越剧的走红让我们看到传统戏曲艺术焕发的新活力。一组市场数据表明,包括话剧、舞剧等其他门类艺术的创作在整个2023年呈现喷涌之势,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
2023年,爆款舞台剧目接连涌现并刷屏网络,经典剧目、新编剧目轮番登台,演出形态多元丰富,演出市场持续回暖,很多演出出现了开票瞬间秒光的盛况,甚至为了买到一些演员的签名场刊,很多人提前几个小时前来排队。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公开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同比增长278.76%;演出票房收入达315.41亿元,同比增长453.74%,累计观演人次达1.11亿,超过了2019年全年水平。
演出场次的井喷式增长,形成了全国演出市场供需两旺的好态势。以中秋国庆假期(2023年9月29日至10月6日)为例,剧场和新型演出空间演出场次2.27万场,票房收入 4.33 亿元,观演人次 245.38 万;该类演出票房占比为市场总量的22%。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121万场,票房收入5.41亿元,观演人次83.66 万;该类演出票房占比为市场总量的27%。旅游演艺演出场次2.14万场,票房收入10.31亿元,观演人次851.32万,该类演出票房占比为市场总量的51%。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潘燕:从消费者数据来看,女性观众占比达到了60%以上,20岁到34岁这个观演人群是占比最高的,占到了我们整体观众人次的67%。这些年轻观众成了我们整个演出市场最重要的消费力量,也是我们(演出市场收入)主要的增长的来源。
中式美学呼应时代审美
2023年,“国潮热”在年轻人中持续升温,而“中式美学”的舞台演出正是呼应了时代审美,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一部《红楼梦》,被中央芭蕾舞团和江苏大剧院从不同的视角,用东西方舞蹈的艺术形式搬上了舞台,江苏大剧院出品的《红楼梦》自2021年首演以来,全国巡演超130场,成为2023年一部“现象级”舞剧作品。
民族舞剧《红楼梦》导演 李超:我们在提到青春,提到命运,在我的脑海里面幻化成那一大片花,它像一个行为艺术一样,那十二抹颜色,最终化于白茫茫的一片。
而舞剧《诗忆东坡》《李白》《杜甫》《醒狮》《永和九年》、原创音乐剧《刺秦》、民乐 《云之上》等一批将国风、国韵展示到极致的作品受到年轻人的一致热捧。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 《云之上》艺术总监 罗小慈:我觉得国风也好,国潮也好,奏中国风的旋律,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它是一种生命的形态。
新科技赋能传统戏曲
为了适应时代审美的变化,同样自带“国潮”基因的传统戏曲也开始“圈粉”年轻观众。国家京剧院推出首位数智人尤子希形象开启“5G京剧元宇宙”,用科技手段赋能戏曲艺术;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首次采用4K技术“焕新”戏曲电影的表达方式。
广东粤剧院院长 国家一级演员 曾小敏:得到了很多 “90后”“00后”的喜爱,他们是自动地在网上去传播,自动去推荐。我是觉得传统文化的大回归已经在当下了,我相信后劲还很足。
舞台艺术嫁接其他艺术形式
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打破舞台与影像的界限,将戏剧舞台的独特表演和现代电影艺术的影像融汇于一体,走向大众流行文化受众群体。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导演 田沁鑫:在舞台方面,也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通过高科技的数字技术,影视化的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手法,将装置影像艺术和戏剧表演艺术相融合,以戏剧电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政策扶持催生优秀作品
2023年,在一系列演艺产业政策扶持助力下,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涵盖了戏曲、交响乐、杂技剧、民族管弦乐等大型舞台剧和室内乐、小品、魔术等小型剧目和节目作品。中国戏剧梅花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等众多国家级奖项、省级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等,也催生一大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昆剧《瞿秋白》突破昆曲在现代戏创作的局限,拓展传统戏曲的程式规律和表演体系; 歌剧《与妻书》、京剧《石评梅》、话剧《深海》等塑造了一批鲜活的英雄模范形象,舞剧《东方大港》用舞蹈语汇再现改革开放以来大港建设者的奋斗故事。
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会长 张海君:我们现在的观众,他的这种审美已经跟我们国家的发展在同频共振了,对国家的未来有了更坚定的一种期待和信念,这是鞭策我们艺术工作者提高创作能力,当然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种机遇。
国际交流推动中国作品登上世界舞台
2023年,国际舞台艺术交流频繁。上半年,中央民族乐团带着作品“俪人行”“青衫渡”走进西班牙、埃及,成为三年疫情后首个出访的国有文艺院团。
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赵聪:我带了一首弦乐四重奏《玫瑰探戈》。探戈是全世界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没有。但是我用琵琶给弦乐四重奏玩一个探戈,这场音乐会的创意我就想一定要把西班牙的文化融在这里,我们要碰撞。
9月,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在2023欧洲巡演的音乐会上奏响中国声音。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 彭家鹏:打造一个能够让世界知晓的东方的交响乐团,就把自己的使命带给了乐团,创作更多更好的当代中国作曲家的作品。
10月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境外剧目占到近60%,国际化程度和首演占比均创历史新高。多明戈、捷杰耶夫、乔治乌、英国迷犬舞团、美国芭蕾舞剧院等名家名团轮番演出。
剧场演出场景化 提供多样化消费体验
2023年,演出市场强劲复苏的同时,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等线下活动进一步点燃了观众对文艺演出市场的消费热情。这也促使许多文艺院团积极探索演出营收新模式,从过去单一依赖票房和市场赞助作为收入来源,到开发衍生品、版权收益、线上直播打赏等辅助性收入,有效带动了演艺产业的整体收益。此外,全国多地以拉动综合消费为主要方向的演艺新业态、小剧场新空间等悄然涌现,带来演出门票收入的同时,拉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多个消费领域。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 宋官林:演艺新空间,文旅融合,演出新业态,小剧场,沉浸式,甚至一些剧本杀等等,要进入到人们的大众生活当中。北京提出了“大戏看北京”,上海提出了打造亚洲的演艺之都,乌镇戏剧节将来可以比肩阿维尼翁(戏剧节),比肩爱丁堡(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的出现使北戴河的旅游由每年只有三个月变成了六个月,这就是戏剧舞台搭建的一个魅力。
北京演艺集团首席运营官 张利:整个文化产业的GDP比重,在我们国家可能是占了5%左右,舞台艺术其实是一个绿色的GDP的引擎,未来我们更多地应该把这个增量发挥好,所以对于未来的期待,我们还是非常乐观的。
放眼2024年,演出市场仍然值得观众期待。备受观众欢迎的舞剧《只此青绿》《红楼梦》继续增加演出场次。中央芭蕾舞团建团65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精彩纷呈;中法合作剧目《悲惨世界》即将在京首演;原创音乐剧《人间失格》《哈姆雷特》演绎出独有的中国式情感表达……中国演出市场将会在2024年,继续迎来题材百花齐放、中外艺术交流碰撞频繁,演出新业态遍地开花的生动局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