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民生

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

发布时间:2020-07-20 17:49:00来源: 中国环境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作为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以主政地方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为基础,继承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结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实践、最新成果、最新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把握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一、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创造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和升华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集众家之大成、取思想之精髓、汲历史之营养,让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源远流长,发扬光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作出深刻阐释和科学谋划,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结着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深刻思考,在全球大国治国理政实践中独树一帜,彰显了中国特色、战略眼光和世界价值,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强化思想理论武装的政治责任。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巨大优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党执政兴国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丰富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体现了党的政治意志、政治立场、政治主张,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我们要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美丽中国建设任重而道远。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越是到这样的关口,越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动摇,坚持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不动摇,坚持守住生态环保底线不动摇。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参加植树活动和到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强调,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总书记的最新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时俱进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总书记对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中国建设坚定执着的战略思考。我们要及时跟进、持之以恒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不断从总书记最新论述中汲取营养,按照“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2035年和2050年战略目标而奋斗努力。

  二、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中肯綮,核心要义体现为“八个坚持”,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财富,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释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锚定了价值坐标。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两山论”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环境无价或低价的传统认识,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基本原理的内涵,引领治国理政理念和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为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释了环境与民生的关系,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了新的特定内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环境提升到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战略高度,阐明了生态环境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地位,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积极回应,深化和拓展了传统民生概念以及我们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内涵。就是要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党和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提升优美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提供了方向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厘清并回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哲学源头,饱含了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指引我们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释了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厚植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孤立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反弹,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逆全球化思潮和政策取向,不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还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很大影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决维护多边主义,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将不断提升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

  三、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坚决贯彻,做到入耳入脑入心、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将学习的成效转化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和能力。

  要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推动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要在深学细研上下功夫,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对比中深化理解,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中提高站位,做到思想上认同、政治上看齐、行动上紧跟。

  要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忠实践行者。自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中谋划工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坚持把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环境部门心中的“国之大者”,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要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懈奋斗者。希望与全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宣传和贯彻,抓好大普及、推动大践行,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到哪里,就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到哪里,在全社会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努力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不懈推动企业依法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推动公众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汇聚形成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