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
进入11月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最新一期“成绩单”出炉。在近期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介绍了今年以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新数据:截至9月末,小微企业融资新增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28万户,同比增长21.8%。
另据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数据测算,今年前10个月,金融系统通过降低利率、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减少收费、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等渠道,已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
今年以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金融的普惠性也在不断提升。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疫情并没有阻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相反,在金融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朝着“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的目标大步迈进。
2020年已经接近尾声,回望过去5年,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宏观调控成绩有目共睹。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有增无减,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调整结构引导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10月30日,首创股份以湖南首创为标的资产的债转股业务落地。本次债转股以总规模不超过5亿元债转股置换存量债务。全部交易结束后,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将成为湖南首创公司股东。
“十三五”期间,我国提出要推行“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作为推动结构性去杠杆的重要途径,债转股为“三去一降一补”的推进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债转股也是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的有力手段。
在帮助企业去杠杆的同时,金融业积极引导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和库存。“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从2016年到2018年,我国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了去产能、去库存的阶段性任务。
数据显示,2016年到2018年,我国钢铁和煤炭分别压减淘汰落后产能1.5亿吨和8.1亿吨,煤电淘汰关停落后机组2000万千瓦以上,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
在去库存方面,2015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71853万平方米,位于历史高位,而这一数据在2019年末下降到4982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9%。
与此同时,银行业还通过信贷结构调整,引导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近年来,各家银行将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特别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银行业迅速将信贷资金投向包括新基建、生物医药、在线教育等在内的新兴行业,在帮助缓解疫情冲击的同时,为经济恢复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结构的调整,也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普惠发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
2019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系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要求,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新格局。
近期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20)》显示,当前,我国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报告称,“十三五”期间,我国已经基本建成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同时,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便利性明显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更加多样化,尤其是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对“非接触式”金融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加速了金融业的数字化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也乘势而起。
“过去几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做得还是非常多的,普惠金融的增长速度很快。特别是各家金融机构大量采用数字化技术,在数字普惠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疫情防控期间,银行机构线上业务的服务替代率平均水平高达96%,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
此外,为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家银行都针对小额贷款客户需求开发了专属贷款,客户可根据自身需要申请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的贷款,帮助个体工商户和有小额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十三五”期间,在政策引导下,金融业将大量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各行各业。今年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通过综合运用降准、定向降准、MLF、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了市场整体利率稳中有降。
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0.9%和13.5%,较上年同期提高2.5个和2.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上年。融资成本明显下降,9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63%,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夯实基础以新基建为代表行业崭露头角
如果问“十三五”期间有哪些新兴领域受到市场格外关注,新基建便是其中之一。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始,短短两年时间,在国家密集部署和市场热烈响应之下,新基建迎来风口。
今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并提出将从四方面促进新基建发展。随后,各地的新基建规划纷纷出炉,如上海市政府出台《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初步梳理了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广州市为该市首批73个重大数字新基建项目举行线上签约仪式,签约项目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北京市在《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中提出“扩大5G建站规模,加大5G基站选址、用电等支持力度,2020年实现5G基站新增1.3万个,累计超过3万个,实现五环内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室外连续覆盖,五环外重点区域、典型应用场景精准覆盖”等具体规划;深圳市确定首批新基建项目95个,总投资4119亿元,预计年内可形成投资1006亿元。
随着各地密集部署新基建,金融业积极响应,大量投资流向新基建领域。
在河南,11月11日,河南省金融机构银团贷款项目推介暨业务研讨会召开,来自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原银行、郑州银行等10家金融机构的当地分支机构参会,共同为该省30个新基建建设项目整合资金,组团给予支持,涉及投资金额近700亿元。
在深圳,中国银行抢占新基建风口,率先对粤港澳大湾区5G产业落子布局,助力深圳妈湾港区海星码头打造湾区内领先的5G无人智能码头;同时,率先推出5G贷,为5G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定制服务。
在上海,交通银行积极探索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新的增长点。围绕生态绿色、科技创新和新基建等特色产业与核心领域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及产品服务创新,全力支持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多方共同努力,使得新基建这一概念虽提出的时间尚短,但发展势头却相当迅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三五”期间,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取得了明显提升。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快于整体工业增速,特别是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3%。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