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18年 > 第五期

藏族民居装饰的嬗变

夏格旺堆 发布时间:2018-09-20 14:16:00来源: 《中国西藏》

  当代藏族民居装饰的内容和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藏族民居装饰的表征,它已不拘泥于传统藏族固有的石木结构与白墙形成的装饰特征,而是融入了过去王宫、园林、寺庙等建筑装饰艺术特征,无论是结构的布置或形式的设计,越来越倾向于一种融合,使民居建筑装饰呈现多元化与丰富多彩。这可能是当代藏族民居装饰艺术的最突出的特点。这种以多元化和丰富多彩为特征的藏族民居装饰,主要集中于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的地区,以西藏中部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为主,在西藏其他区域也正在或逐步发生着这种变化。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最为主要的是社会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下面通过对一些常见民居装饰要素个案的叙述,分析当代藏族民居装饰艺术特征及其嬗变。

  门饰

  藏族民居门饰内容丰富而又复杂,门面装饰部位包括门板(或门扇、门扉)、门楣、门檐、门壁左右、门廊左右、门廊天花板等。在此,择其个例进行叙述。


藏式民居门壁装饰中的蝎子图案。张鹰摄

  1. 门板装饰,门板装饰分为涂饰和挂饰两大类。涂饰是在门板上涂颜色,普通民居门板有不涂饰不挂饰而留存门的材质色(即为门板材料原色),也有涂黑、涂红等。总的来讲,涂饰门板以黑色为主,其他颜色涂饰可视为个例。挂饰是在门板上钉挂金属等材料做成的饰品,有横向条形包装、门环、门环座等。一般情况下,挂饰是在涂饰的基础上形成的。涂饰中较常见的门上装饰内容有日月、雍仲,以及用糌粑点缀的寓意吉祥的各种造型。挂饰中以门环座与门环造型取胜,环座总体形制为半球形,环为圆形。普通民居的门环座,或为素面而不行修饰,或为线刻的简单图案。宫殿、寺庙的门环座多为浅浮雕的异兽(亦称水兽、海兽)图案。门环套于水兽嘴部,且雕塑成龙形。有的以镂雕技法来表现各种趋吉辟邪的图案,但一般不在门环座与门环上饰色,而是保留原材料颜色。一般而言,门板的涂饰可作为绝大多数民居门板装饰的主要特征,而挂饰可视为王宫寺庙等的主要特征。但是,当代藏族民居中,这种界限的存在可以说是越来越不那么重要了。

  2. 门楣装饰,门楣是门框上边的部分,它装饰构成自上至下,依次为狮头梁、挑梁面板、桃梁、椽木面板和椽木等五层重叠而成的。这种级别的装饰,一般情况下出现于传统藏族建筑寺庙与宫殿的门楣装饰中,它以雕饰与彩绘技法来表现。普通民居门楣装饰中,尽管出现三层和五层重叠形成的门楣雕饰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但几乎见不到门楣最上方的狮头梁,而以其他较为简单造型图案来替代这种形式。这种装饰级别的界限,至今仍是民居与王宫寺庙最为明显的一种装饰要素。普通民居最为常见的门楣装饰,是以椽木面板和椽木构成的建筑结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雕饰与涂饰。实际上,这种结构门楣装饰是与门额装饰混融一体的。

  3. 门额装饰,门额是门楣上边的部分,这似乎与人的冠帽相似,既用于防雨水,又能起到装饰效用。普通民居门额的构成较为简单,最上方部位铺垫一层斜坡状夯打的泥土,其下为外突的薄石片。它的下方就是椽木面板和椽木等结构与门楣混融一体,这可能是普通民居较为主要的门额装饰特点。

  某些宫殿以及大昭寺附近院落民居门额,虽然其结构形成的装饰,有点近似于普通民居门额,但绝大多数的门额是与门楣装饰独立而存在的。这种结构首先是从门楣向外构成二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出墙斗拱托木。藏语中称这一建筑构件为“森拉”(狮爪)。就此类构件而言,时间的断限以及形制类别的不同是显而易见但又复杂的(主指木斗形制)。所以,有学者从这一特殊而又常见的建筑构件入手,分析和叙述过西藏寺庙建筑年代的划分。可见这一构件在更早时期,是与寺庙建筑平行发展的。现在,也有个别民居采用这种装饰形式,而且斗上承重的短柱(似为狮爪)数量,上层大多为五根,下层大多为三根。个别上层短柱数量为七根,寺庙建筑中上层短柱数量也有九根的,但下层数量一般为三根。此外,还有其他不同于这里所说形制的很多类别,在此省略。这种门额有三重或五重的,装饰特征与无狮头梁门楣近似。


藏族民居建筑门饰。张鹰摄

  4. 门檐装饰,门檐指围墙上作屋顶状的覆盖部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周围藏族民居,尤其是在西藏中部,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区域的门檐,大多做成塔形建筑装饰,且在门檐下方正中位设有小型方龛。那么这种建筑装饰最初取自于何处 ? 据扎什伦布寺僧人嘎青?多杰坚参讲,这种塔形造型装饰,最初取自于佛教密宗中的坛城造型,是为建造神殿、主体坛城以及寺庙形制的依据。只有在神圣的供养佛法僧三宝之所,才可以见到这种造型。这么看来,我们可以把这种造型的来源,至少追溯至桑耶寺的创建是不会存在很大问题的。桑耶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结构的设计,无不围绕坛城造型为依据,想见当时的门檐造型装饰也应该与此有关。现在我们看到的维修过的桑耶寺东门就是垒筑七台的塔形装饰。当然,这一事实的更深刻的原因,并非本文所要解决的。门檐正中的方龛同样与塔形建筑一样,采自于寺庙建筑造型。民居中的方龛里,常安放十相自在或玛尼石刻,有些地方还安放有关神祇雕塑或驱邪物。但寺庙的方龛里,据说安放噶当式佛塔,且为代表三依怙主的红、白、黑三色塔。扎什伦布寺的方龛里安放的就是这种佛塔,而且过去是金属制作的,但后来被偷,现在安放的是泥塑三色佛塔。另外,民居门檐最顶部还安置有白色石块、牦牛头、泥土堆砌物等,无不具有象征意义。这些都与崇拜、禁忌、祈愿等有关。这种具有某种实际意义的装饰特征,应该说是早于佛教文化的古老习俗之延续。

  5. 门廊装饰,这里所说的门廊,主要是指门后设置凉棚形式的走廊,亦称甬道,它的装饰部位主要是左右两面墙。普通民居一般都不是很在意修门廊,即使是修了门廊也很少见左右两面墙上的装饰。过去,这种装饰主要见于宫殿、豪宅,而且装饰手法主要为彩绘。神殿彩绘常见内容有世间轮、四大天王等。王宫门廊一般为“财神牵象”和“蒙人驭虎”等。现在民居也仿效这种装饰,或在开门易见的一面墙上绘制其中的一种内容(这种装饰常见于单扇门结构中),或者左右两墙绘制各不相同的两种内容(这种常见于两扇门结构中)。据有人解释说,“蒙人驭虎”表现或象征的是三依怙主 :人为观音、铁链为手持金刚、虎为文殊,可使人们预防瘟疫、招福呈祥。“财神牵象”中,行脚僧为财神毗那夜迦之化身,大象为其坐骑,象征招财进宝之意。

  6. 门壁装饰,门壁主要是指门外周围左右墙,它的装饰手法是涂绘。普通民居门壁装饰内容与其门板装饰内容有时是相同的,主要有日月、雍仲、蝎子图案。这些图案出现于以白色为底的左右墙上,也出现于黑色为底的门板装饰中。涂绘这些图案的颜色主要是黑色、白色和红色。而作为门壁装饰出现时,其底多是白墙。这种涂绘图案颜色的区别,表现于日喀则地区以黑色涂绘出蝎子,而拉萨、山南等地以红色涂绘蝎子。这一点是大的区域在表现装饰图案的较显著的特点。日为红、月为白,雍仲有白也有红色,这一点似乎没有更突出的地域特征。除此而外,门围壁上一般涂饰黑色带的门形装饰,这点将在后文再叙。

  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图案所选择的颜色,按最为简单而又较为单一的一种释图方法理解和认识这些图案所含寓意的话,那么可以得出如下的简单答案——正如常语所说“日月同辉”,表达的是一种永恒不变的誓语或信念。这既是对生命无常而人们往往渴求它能永存不变的向往,也是人们对某种信念能够坚定不移而不发生变更的希望。所以,一般情况下,作为民居装饰中的日月图案所表达的寓意也与此相同。雍仲图案,是一种很古老的标志符号,这一符号并非哪一个民族所独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亚等地古文化中出现的这种符号,是目前这一符号在世界范围中出现的最早实物资料。我国境内主要出现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中,这一时期对这种符号的名称叫法与解释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按现在所掌握有关资料,藏族文化中除了出现于藏西北岩画中外,普遍存在于民间的各种实物装饰中,另外还跟雍仲苯教认为它包含有坚固不摧与恒常不变之意有关。作为民居装饰,它仍然含有这样的寓意。蝎子图案,有些地方以灶神形象来理解,且认为是一位女性鲁神——鲁莫(klu—mo,有人译为“龙女”,因不敢苟同,暂留音译)的化身。作为灶神形象的蝎子图案,一般见于厨房烟熏变黑之墙上,用白色糌粑点画。据说,蝎子以白色来画出,主要是因为灶神是一位“身裹素妆,佩带瑰玉,手持金勺的美丽女神”,她的服饰是白色的,所以蝎子应用白色来画。然而门壁装饰中的蝎子,又为什么出现黑色与红色形象呢 ? 这一问题,笔者还不能有更好的解释。但有一点似乎可以作为参考,那便是这种颜色也许不具有更深刻的涵义,作为门壁装饰与“鲁莫”的化身,她所赋予的真正涵义应该与符号在人们社会生活实践中已被扩大化了的延伸寓意存在某种联系。这种现象,在民居装饰中存在外,还存在于藏族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中。所以,蝎子图案出现于门壁装饰,除了有神与灶神相关的对饮食富足的祈愿外,还可能有种辟邪与象征吉祥的寓意吧。

  挂立风幡的屋顶附属建筑

  在民居屋顶设置挂立风幡的附属建筑的做法,最常见的地理范围仍然是西藏中部的平顶方形石木结构民居建筑。过去有关资料里称这种建筑为“碉房”,本文暂借这种称呼。从大的区域来讲,碉房建筑是西藏民居的主体建筑,只是因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的不同,西藏东部、东南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又因上述原因,藏东干栏式建筑的屋顶为平顶居多,而藏东南以人字形左右斜坡顶为多。这种区域性特征,同样反映于设置挂立风幡的建筑附属之上。藏东南不太盛行在屋顶挂立风幡,只是村落附近的某个赋予涵义的位置,才有挂立风幡的习俗。而西藏中部,各家各户一般会在屋顶设置挂立风幡。

  风幡在屋顶的方位也有所不同。较常见的设置于屋顶的后方两角,比如日喀则和山南民居大多如此。不过,日喀则有些地方(如南木林县加措乡)在屋顶后方两角中心处增设一座,共为三座,且涂成红色,与“柴火墙”形成一种类似寺庙墙檐装饰的“白玛草层”,既实用又独具装饰效果。在山南、拉萨地区,其方位有设于后方两角的(这是常见的方位),也有设于屋顶前方两角的,甚至个别家宅四角都设置。形式上中部盛行垒砌一座方形台式,在台墙内角竖立风幡杆。而在普兰县和亚东县等半牧半农的某些地区,屋顶四角竖立风幡杆,杆上不挂风幡,用线连杆后在线上挂许多风幡。这种形式据说是为了能够更大规模以及更盛大的“仪式”来实现风幡带给人们的福运与吉祥。这种建筑附属的涂色差别,具有较强烈的地域特色。拉萨地区以红色为主,日喀则以黑色为主,山南扎囊、贡嘎等地又多为白色,而山南琼结县民居的这种建筑附属多为黑色。这只是一种大的区域大致的区别,其他个别的涂色方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实际上,绝大多数这种建筑附属的颜色是与民居墙檐涂饰的颜色是相同的。


萨迦寺转经廊。程德美 摄

  以笔者之见,早期藏族民居的屋顶上不应该存在专门的挂立风幡的建筑附属。其原因有二:首先,根据根敦群培先生的研究,认为风幡最初的形式是“一根长矛”,而且立于门上,其用意是显示“军威”。这种形式的产生,被认为始于吐蕃时期。其次,若我们把民间屋顶的这种装饰认为是苯教中对战神(屋顶左角)和阴神(屋顶右角)的祭奠行为,那么在更早时期,也就是莲花生大师进藏进行苯教和印度密宗间的融合之前,苯教对自然神(或世间神)的祭祀,有其专门的场所。而且,这些场所一般都设于山坡高处。比如,莲花生大师改宗过程中,把苯教的“赞卡尔”从山坡高处移于山麓或平原寺庙,改其为“护法神殿”。随着佛教势力的日益强盛,使得许多苯教的仪轨与行为方式日渐削弱。有关更为原始的做法,不可能拥有专门的活动场所。然而,这些更为原始的做法在民间世代相沿。那么,它存在的方式与表达的途径也就有了另外一种形式。这便是人们把最初宗教的观念与某些仪式,融会于民风民俗,使其找到一种更为有效的表达方式。就设置挂立风幡的建筑附属而言,也应随着门前竖立一根长矛渐变为寺庙屋顶法幢的形式,从而这种具有某种实际寓意的寺庙建筑装饰,会与民间屋顶建筑装饰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很多地方对这种建筑附属称为“战神”座与“阴神”座,甚至还有“尚神”座(如南木林县加措乡),它并非很古老的行为方式。如果我们将这种屋顶建筑附属解释为一种古老习俗的祭奠场所,且在出现“一根长矛”立于门前之前就存在,从而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祭奠仪式,那么诸如“赞康”、“赞卡尔”、“寸康”等进行专门祭奠场所的名称的出现,恰恰为我们澄清了这种疑虑。这些专门名称,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出现的。“赞康”和“赞卡尔”主要是祭奠地祇或地神的庙堂, “寸康”主要是祭奠祖神的庙堂或宗庙。况且,祭奠仪式是当时最重要的活动,王臣以一年行小祭,三年为大祭,是通过群体行为方式完成的,而非以家庭单位来完成。这些记载,也只是一种反映,更不必提久远年代的仪式又是如何的了。所以,笔者以为这种建筑附属在屋顶的出现,最早也不过吐蕃之后,而且因寺庙屋顶法幢等装饰的出现而日臻完善。这一点,似乎与《唐书?吐蕃传》中所记藏族民居特征时说“屋皆平顶”的载录相吻合。

  民居颜色装饰

  民居外墙体涂白色是绝大多数碉房建筑的特征,也是藏族民居外墙涂色装饰的主流。不过,萨迦附近居民采用的外墙涂色方式独具风格,墙体以灰蓝色为主,配以红、白色带衬托的装饰,显示鲜明的地方特色。无独有偶,山南地区曲松县政府所在地附近村落,外墙以灰蓝粉红为主,而林周县春堆乡的民居外墙以暗灰黄为主。这种独具匠心的外墙涂色装饰,不仅与地方文化相关,且与当地资源有关。墙涂色装饰的部位,主要有墙檐、墙体、窗围、门围。

  1. 墙檐,墙檐最成熟的建筑结构应为墙的顶部以阿嘎打成左右斜坡,下铺薄石片或石板为防雨水滴水,其下覆椽木面板,面板下是外突墙的椽木,然后隔一定距离为仿寺庙建筑“白玛草层”的条状墙(也称“准白玛草层”或女儿墙),其下覆椽木面板,面板下是外突墙的椽木,再下为房屋墙体。很多时候,墙檐装饰由这种结构上的差异而有所区别。日喀则地区民居墙檐中的“条状墙”,绝大多数以黑色进行涂饰,有的在墙檐上方亦即上方椽木面板和椽木涂一条红色带,有的没有这种结构且只涂一条红色带。下方椽木面板与椽木的结构,一般民居都有设置的,而且也都要涂上红色带。拉萨地区这种结构的民居,尤其是堆龙德庆县、尼木县、曲水县等靠近公路边上居民的墙檐,就没有上下层次颜色的区别,都涂成红色带。甚至包括墙顶斜坡,也都涂成红色。而在山南琼结与乃东雅堆一带,将墙檐涂成黑白相间的花色。在其上面的装饰更让人耐人寻味,除了涂绘传统的图案外,还装饰有西文的“ok”等很时髦内容的图案。实际上,墙檐更为古老的形制应当是以薄石片作为防雨滴水,它的上面是夯打的泥土,下面直接形成墙体,墙体绝大多数也是白色。所以,在墙檐中除结构形成的装饰外,就没有什么其他形式上的装饰特征了。

  2. 墙体,如前所述,藏族民居碉房建筑外墙涂白色是民居外墙涂饰的主流,除了有其外观装饰特征外,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心理积淀的反映。把墙体涂成白色,一种是整个墙体涂白色,另一种是局部性洒泼成白色,但这两种装饰所表达的寓意是相同的。与这种墙体颜色不同的装饰,可视为个例。如萨迦寺附近村落的灰蓝、红、白构成的墙体装饰与曲松、林周等县的某些地域,就属这种个例。

  3. 窗围与门围,窗围与门围涂色装饰,据笔者掌握的有关资料,一般只有黑色,还未见其他色装饰。这种装饰的形式仍然是色带,且与窗与窗额,门与门额构成的形象近似。这不仅是窗与门的一种装饰,而且蕴含深刻的寓意。

  颜色在表现某种文化特质所扮演的角色,在世界各地具有相同的性质。只是每种颜色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所赋予的涵义或寓意是千差万别的。据西方研究者对原始初民文身所用颜色品种的调查确认,彼时对颜色品种的利用是相当有限的,“通常为三色,最多是四色,即红、白、黑以及黄色”。其中,红、白、黑三色的利用较为普遍。作为藏族民居建筑外观装饰,这几种颜色也是常见的。

  以上通过对藏族民居较常见的三大装饰要素的叙述与分析,简略叙述了这些要素的变化与特征。重点是通过对卫藏地区民居装饰特征的叙述,梳理了其演变过程。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这篇文章完全是一种尝试性的,其中的推论也只能是一种参考。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小热登的故事

    大概是在1993年,小热登把孤寡老人陈远达接回了家,以儿子之名抚养照顾。[详细]
  • 商神罗布桑波的传说

    据说罗布桑波是藏族历史上的著名商人,在西藏很多地方特别是商业重镇,总是流传着关于聪本罗布桑波的传说和故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