煅造牦牛骨质瓷
“陶瓷”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名词,但却包含了陶和瓷这两种不同的物品。陶质地相对松散,颗粒较粗;瓷质地坚硬、细密、釉色丰富,常有人形容瓷器“声如磬、明如镜、颜如玉、薄如纸”。陶与瓷都是“土与火的艺术”,但总的来说,瓷器源于陶器,是陶器生产的发展。
陶器在藏族同胞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距今4000—5000年前的卡若遗址曾出土了罐、碗、盆等常见陶器。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双体陶罐,巧妙的构思,娴熟的工艺,不仅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也让西藏的陶文化至少追溯到4000—5000年前。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大大小小的陶器,依旧是人们酿酒、喝茶、储粮、盛水、装油等离不开的生活器具。
那么,瓷器在西藏的制造究竟始于何时呢?藏学研究者陈立明在其《藏族饮料与饮具的历史与现状考察》一文中写道:藏族使用瓷碗的历史同饮茶的历史相伴而生。《汉藏史集》记述道:“在龙朗楚吉杰波王(即赞普都松莽布支)在位之时,由技艺高超的工匠在索那唐波且地方以珍宝为原料按听说的式样烧制了上、中、下三等32只大小不同的碗。上等和中等的碗为白色,下等的多数为青色。”这是吐蕃烧制瓷器的最早记载。
《藏族饮料与饮具的历史与现状考察》文中叙述:西藏的瓷器烧制与陶器制作相比显得欠发达,著名的瓷器之乡有山南扎囊的普布作坊,至今瓷窑遗址尚存。普布瓷器作坊大约建于明代,兴盛于明代晚期和清代早、中期,于清代晚期衰败以至废弃。
上述资料的记载,我们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老师洛桑扎西处得到了验证。洛桑扎西表示,《汉藏史集》的记载说明瓷器与茶叶相伴而生,或与茶马古道密切相关。而且西藏曾有三处瓷器产地,分别在日喀则市萨迦县、山南市琼结县唐波且及扎囊县普布席嘎。“曾有幸见过一件琼结县唐波且生产的瓷器,胎釉比较厚,釉色为深赭色。西藏传统瓷器的消失,或是内地先进制瓷工艺的冲击,亦或是传承人的断代,世俗观念(制陶人身份相对低下)等,目前已无证可考。”洛桑扎西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制瓷工艺逐渐成熟,泥土历经水与火的历练,“洗礼”出新的陶瓷,西藏陶瓷艺术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瓷器——牦牛骨质瓷。
牦牛骨质瓷是将青藏高原的牦牛骨与高岭土等制瓷原料相结合,在1350℃温度高原窑炉中烧制的,将具有藏文化元素的图案、纹理、文字等绘制在陶瓷表面,为这些西藏文化元素赋予了新的艺术表达呈现。
每一件瓷器都有着浓郁的西藏特色,凝结了西藏的文化与历史,凝结了制瓷人的情结与情怀。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画家巴桑次仁:追逐梦想 踏浪前行
巴桑次仁是一位“90后”的藏族新秀画家,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中学的高级美术教师,多年来他抱着对绘画的喜爱与热情,扎根于他土生土长的地方——桑日县。[详细] -
唐卡艺人边巴:“指尖技艺”铺就致富路
作为一名唐卡绘画师,边巴靠自己的双手走上了小康致富路,他的笔下展现出的不仅是他在唐卡界的高超技艺,也记录了其走上小康致富路的过程。[详细] -
西藏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罗布玉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初心不改
东朵唐卡画派历史悠久,属丁青县象雄文化遗存之一,历来以画功细腻、染色古朴而远近闻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