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制瓷 凝结西藏传统文化
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是智慧的体现。印有古格岩画图腾的藏式餐具,体现阿里岩画和托林寺壁画的古色古香陶瓷唐卡……每一件瓷器,都带着牦牛骨质瓷的通透、典雅,也都凝结了制瓷人的情怀。
用骨质瓷传承优秀文化
位于拉萨东郊的西藏城发莲华之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全区唯一一家以陶瓷为载体的企业。初入莲华之宝展厅,餐咖具、陶瓷唐卡、陶瓷壁画、瓷板岩画、瓷板画、陶瓷摆件、手绘唐卡、西藏古陶器陶瓷产品,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这些牦牛骨质瓷的由来,需要从西藏城发莲华之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建涛讲起。
刘建涛出生于骨质瓷世家,对瓷器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2000年大学毕业之后,正式步入瓷器行业,先后从事过瓷器厂成本会计、生产、销售、技术等工作。2013年恰逢事业上升期,但刘建涛却遇到了瓶颈。于是独自一人来到了千里之外的阿里,行走了2个月17天。
那些天的行走与思考,不仅让刘建涛不再压抑,而且更被青藏高原的优秀传统文化所吸引。“那时候我就在想,一定要让更多人了解青藏高原上的优秀文化。”自然而然,他想到了自己最熟悉的骨质瓷。
2016年,西藏城发莲华之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取得了阿里地区行政公署的授权书以及阿里地区区域元素的使用权,包括自然地貌、山川、野生动物等自然元素和象雄、古格、日土岩画、藏族传统民俗等人文元素。随后,刘建涛在阿里地区开了第一家公司,主要是制作、销售具有藏族元素的骨质瓷。到目前,刘建涛运用贴花、手绘、雕刻三种瓷器上色方法,将这些元素应用于公司生产的餐具、茶具、咖啡具、唐卡等骨质瓷上。
创造全新文化载体
2017年5月,刘建涛有机会进入羌塘无人区采风,一个腐化的牦牛尸骨引起了他的注意。刘建涛发现,相比其他尸骨,那头牦牛骨洁白如雪。带着骨质瓷人的专业敏感,刘建涛捡了一块尸骨带回去检测。
“检测之后发现,我在羌塘无人区捡的那块牦牛骨氧化铁含量仅是骨粉(骨质瓷的原材料)中氧化铁含量的五分之一。氧化铁含量越低,烧出来的骨质瓷就越白、越透、越亮。”刘建涛说着,从旁边展柜拿出两个装有牛骨骨炭的玻璃瓶子,一个写着“牛骨(骨炭)”,一个写着“牦牛骨(骨炭)”。观察发现,牦牛骨(骨炭)洁白无瑕,牛骨(骨炭)却白中带黄,杂质较多。“经过我们研究发现,也不是所有的牦牛骨中氧化铁的含量都低,只有阿里、那曲的牦牛骨才算优品。而且那曲和阿里牦牛骨的钙含量更高,烧出来的牦牛骨质瓷会更结实。”
在掌握到这个信息后,刘建涛便与那曲、阿里相关方面取得联系,由当地的环卫工人负责收集牦牛骨,再由西藏城发莲华之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1.5元/公斤的价格收购过来,既保障了牦牛骨质瓷生产的原材料,也增加了当地农牧民的收入。
2018年10月22日,西藏城发莲华之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拉萨出了第一件瓷器。瓷器细腻通透,美观典雅。
刘健涛说:“我们始终秉承‘将传统陶瓷文化与西藏悠久的文化相融合’的理念,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文化载体,充分挖掘西藏旅游文化资源,着力研发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市场认可的自然生态、文化旅游、精美家居系列产品,致力于打造一张专属文化名片,让古老而又神奇的西藏传统文化以陶瓷艺术的形式走出西藏、走向全国。”
刘建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8年至今,西藏城发莲华之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新西藏古老的黑陶、土陶等传统工艺,研发阿里岩画、托林寺壁画等仿古技术以及手工绘制的量化生产,开发出了将西藏传统唐卡绘画工艺与陶瓷文化高度融合的陶瓷唐卡等艺术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煅造牦牛骨质瓷
“陶瓷”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名词,但却包含了陶和瓷这两种不同的物品。[详细] -
画家巴桑次仁:追逐梦想 踏浪前行
巴桑次仁是一位“90后”的藏族新秀画家,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中学的高级美术教师,多年来他抱着对绘画的喜爱与热情,扎根于他土生土长的地方——桑日县。[详细] -
唐卡艺人边巴:“指尖技艺”铺就致富路
作为一名唐卡绘画师,边巴靠自己的双手走上了小康致富路,他的笔下展现出的不仅是他在唐卡界的高超技艺,也记录了其走上小康致富路的过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