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阿来对话三十国汉学家:希望将美好带给各国读者

应妮 发布时间:2019-08-23 09:23: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9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阿来21日应邀出席“故事沟通世界:阿来对话三十国汉学家”活动。


作家阿来。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一开场阿来的一番话就和在座各国汉学家拉近了距离——他风趣地表示自己也是个“译者”,从事文学写作三十年来,每一次写作实际上也经历了一次翻译的过程,从藏语方言,到藏语普通话,再到中文普通话,这也是在脑海中的一个翻译过程。

  阿来的《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遥远的温泉》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意、俄等二十余种语言,在世界被广泛翻译和传播。

  “很多读者说,我的作品中有一些普通话中不常见的表达,比如‘愿你面前的道路是笔直的’。这其实是藏文中的一种祝福方式。因为西藏多山,道路大多弯弯曲曲,很少有笔直的道路。人也一样,一生多半坎坷。‘愿你面前的道路是笔直的’实际上就是祝愿对方,一帆风顺。”

  阿来的新作品《云中记》是被汉学家们提得最多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取材于2008年汶川地震。故事发生地在云中村,一个300多人的藏族村落发生地震后,伤亡多达100余人。灾后,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然而,村里的祭师因为惦念死者,最终决定返回原来的村落,“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

  墨西哥汉学家罗豹鹿也在翻译《云中记》,他很想知道阿来对于灵魂的理解。阿来直言,“我不确定有没有鬼魂,但我希望有。”

  汶川地震时,面对死难的亲人,人们都悲痛欲绝,痛哭不止。当年在地震现场目睹种种惨状的阿来,从那时起就不断思考面对死亡的方式。“汶川地震中,我们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生命洗礼,对生命、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而对于如此重大严肃的文学题材,阿来足足酝酿了10年方敢动笔。

  印度汉学家黎明则好奇为何要等十年。阿来解释,地震刚结束时看见死亡,只能想到绝望。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让受灾的人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非常困难。例如一对夫妇失去上中学的孩子,他们可能想再要一个孩子,但在欢迎新生命的同时又会产生强烈的负罪感,好像生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忘记死去的儿子。同理,失去另一半的丈夫或妻子,在重新组织家庭后,都背负了对死去伴侣的记忆。

  “如果震后第一天就写,只会写出单纯的悲伤和黑暗。但是文学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酝酿。十年纪念的时候,我通过书写文学,希望忘记灾难的沉重。事实上,写出来之后,沉重的记忆还在,但至少没那么黑暗了。”

  阿来说,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要从黑暗中寻找光明,从艰难中发现希望,要去发现人性中最伟大的地方。“我希望借助汉学家们的翻译,将这种美好带给各个国家的人。”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