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西藏普查统计的文物总数超26万件(套)

韩海兰 陈馨 发布时间:2019-08-27 10:34:00来源: 西藏商报


(资料图)

  8月26日上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西藏民主改革60年西藏文物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了60年来的西藏文物工作情况。60年来,西藏文博机构不断健全、文博队伍不断扩大、文物资源不断丰富、文物考古和普查工作不断加强、文物保护维修工作不断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不断加速、文物安全防范能力不断增强、文物科技保护不断提档,文物单位整体安全形势得到好转。

  西藏文物资源调查管理机制已建成

  自治区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刘世忠介绍,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首次在那曲采集到一件细石核,拉开了新西藏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并行的序幕;1977-1979年,西藏对昌都县卡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填补了中国田野考古学在西藏地区的空白。这些年来,自治区文物局先后开展了全区地上、地下文物的普查工作,调查登记各类文物点2300多处,基本掌握了西藏境内各类文物、古迹遗址的分布状况;开展了青藏铁路西藏段沿线文物调查工作,共发现文物点36处,出土古代遗物3800余件;通过考古发掘,在青藏高原地区首次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人类活动痕迹,完成了第二次青藏高原藏东南人类活动遗迹及生存环境综合科学考察第一阶段的田野调查工作。

  西藏从2012年启动全区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于2016年完成阶段性任务。目前,全区普查统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1305家,文物总数260789件(套),基本摸清了全区可移动文物数量分布情况。同时,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向国家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登录790家单位、12.8万件(套)珍贵文物和一般可移动文物。西藏自治区“文物身份证”制度已建成,形成了文物藏品登录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为西藏自治区深入开展文物档案建设和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世忠表示,下一步,将建立包括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西藏博物馆等1305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文物资源总目录和数据资源库,为实现从文物大区向文物强区的新跨越奠定基础。

  文物单位整体安全形势得到好转

  一直以来,西藏文物保护维修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117项工程中,安排资金3.8亿元,实施了布达拉宫、萨迦寺、罗布林卡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国家安排资金34亿多元,实施了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155处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程。2018年底以来,启动了周期10年、投资3亿元的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

  “十一五”至今,国家共投资4797.8万元,对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办公处旧址、拉萨关帝庙等共11处革命文物点进行维修。2009-2019年,自治区财政安排资金10439万元,实施了23处重要历史和革命文物点保护维修、展示利用工程。

  除了财政投资,自治区文物局还开展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抢救性修复、数字化和世界遗产监测等科技保护工作,实施了布达拉宫结构监测(一期)项目和壁画数据采集项目,罗布林卡信息留取与价值阐释(一期)、罗布林卡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预警工程(一期)等。

  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红线、底线、生命线,关系到文物事业繁荣发展的全局。2018年,国家安排8000多万元的专项安消防配套设施建设资金;2019年国家安排5000多万元的安消防工程建设项目专项资金;自治区财政下达3000万元,对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实施安消防及电气线路改造工程,逐步改善文物安全条件。自治区文物局安排资金组织实施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小昭寺和聂唐卓玛拉康等智慧用电工程项目,且逐步向全区推广并安排文物单位实施库房建设、配套保险柜等项目,不断改善文物安全防范工作。文物单位整体安全形势得到好转,安防能力得到增强。

  刘世忠表示,60年来,西藏文物工作初步建立了规范的文物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了文物保护维修、考古发掘、安全防范、藏品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等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