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藏北,将建设国家公园了!
巍巍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是我国乃至整个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今年4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至此,青藏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也就有了更为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与此同时,作为青藏高原主体部分的藏北草原也传来建设国家公园的好消息,这将是藏北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一件大事和盛事。因为这里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藏羚羊迁徙繁殖种群,也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保育地,还拥有世界上中低纬度面积最大的冰川、地球上两极地区以外最大的冰原,更拥有全球湖泊数量最多、湖面海拔最高的高原内陆湖区……尤其还是“亚洲水塔”和全球“气候稳定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2022年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5个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西藏羌塘、珠穆朗玛峰等6个区域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
出现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形似飞碟的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是因空气中不断升腾的水汽将光线折射而形成(唐召明2009年8月2日摄)
羌塘国家公园作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框架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主体部分,现已完成创建、评估阶段的各项任务,顺利进入到设立报批阶段。建成后,它将成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和物种最典型的国家公园。
藏北,在藏语里被称为“羌塘”。由于海拔高,它还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片夹在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之间,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700公里的藏北草原,是迄今地球上尚存的极少数几块自然生态保持完好的陆地之一。
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藏北草原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西藏那曲市以及阿里地区的部分区域,面积约五六十万平方公里。
据了解,羌塘国家公园将依托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建设。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藏北西部,面积29.8万平方公里,涉及那曲市的尼玛县、双湖县和阿里地区的改则县等6个县。
建设野生动物类型国家公园,是世界各国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和手段之一,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和栖息地,乃至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藏北草原年平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空气稀薄并常年伴有强风,是我国气候条件最为恶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典型区域。同时,这里也是一块充满生机,分布着丰富动植物资源的辽阔大地。
这里虽见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但那种短小似“寸头”的“那扎”却是蛋白质含量最高的草类。生活在这里的牛羊明显较其他地区的牛羊更肥、更壮,更能适应高海拔环境的生存。
早在唐代松赞干布时期,藏北那曲一带就有“军粮马匹、半出其中”的说法,著名的唐蕃古道贯穿南北。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30多年来10多次走进藏北西部这片广袤的无人区。
对于来自藏北无人区的每一点变化和消息,都会常常令我激动不已!那是因为它是我从事新闻记者工作中最为熟悉,也最为令人感动和报道最多的地方。
从1987年我独闯藏北无人区,寻找1976年开发藏北无人区的拓荒者起,这里就成为我生命和事业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30多年来,我用手中的笔和照相机最早记录和大量报道了这片人迹罕至的土地从无人到有人的历史变迁、山川风貌、生态保护、珍禽异兽,并先后出版了《神秘的藏北无人区》《离天最近的地方》《走遍藏北无人区》(羌塘变迁纪实)等书籍。就连4年前,中国西藏网为我开设“藏北故事”专栏后,在我所发布的160篇图文稿件中,有一半以上稿件都离不开介绍藏北无人区从昔日无人区变成今朝繁荣新牧区、中央企业援藏带来的种种变化及生态搬迁等,其所见所闻所感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为历史留存的珍贵史料。
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唐召明2014年摄)
可以说,从羌塘自然保护区设立到羌塘国家公园设立,虽凝结着我在宣传方面的一份心血和热情,但能够真正让我引以为傲的却是自己用手中的笔和照相机,为一生所感恩的藏北人民尽了一份应尽的责任。
说起野生动物,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茂密的非洲热带丛林,那里大象、狮子随处可见。然而,人们也许不知道,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藏北草原也是一个野生动物的王国。
见过藏羚羊的人都说这种动物很美。其美不在于皮毛,而在于那两支长长的角。那对角长约两尺,造型优美。藏羚羊跑起来轻快洒脱,迅疾如风。
奔跑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唐召明1988年摄)
号称高原“赛跑家”的藏野驴,靠着四条灵巧的细腿,奔跑起来一般时速可达45公里,成群的藏野驴跑起来蔚为壮观。
野牦牛是藏北草原最有气魄的野生动物,堪称这个动物王国的“将军”。有的野牦牛体重可达1000公斤,肚子下长着厚厚的长毛,走起路来,这些长毛像战袍一样摆动,好不威风。
在藏北草原上漫步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鸟类熊猫“的黑颈鹤(唐召明2001年摄)
我国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后,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1年,面积达20多万平方公里的藏北无人区被原国家林业部批准为野生动物保护区。1993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这里建立了羌塘自然保护区,2000年羌塘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9.8万平方公里,野生动物得到更为严格的保护。
据了解,截至2021年,这里的藏羚羊种群数量由20世纪最低谷的7万余只增加至30万余只;藏野驴种群从20世纪的5万头增加到约9万头;野牦牛种群从20世纪的近1万头增加到2万余头。
驱车行进在盛夏的藏北草原,所到之处还有那大大小小的湖泊。它们犹如一面面镜子,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忽闪忽闪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湖中鱼类繁盛、鸟类群集,打破了草原上的单调与幽僻,为寂寞的原野增添了难以形容的天然情趣。
由于湖水中矿物质含量和湖水深浅的差异,湖水多呈现出白色、蓝色、蓝绿色、靛青色,湖泊有淡水、咸水和盐湖。
尼玛县文部乡当琼错美丽的湖光山色(唐召明2001年摄)
据介绍,藏北草原湖泊面积达21400多平方公里,约占西藏湖泊总面积的88%,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较大的湖泊有色林错、纳木错、当惹雍错和班公错等。
这些湖泊鱼类繁生、鸟类群集,打破了藏北草原上的单调与幽静,为寂寞的原野增添了难以形容的天然情趣。
当然,藏北草原除了有众多的湖泊外,还有许多连绵成片的湿地。它在寒冷干旱的藏北草原,既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藏北万物诞生的摇篮。
藏北草原生物呈现着特有的多样性。到目前为止,已记录种子植物有40科,147属,470多种;已记录哺乳动物25种、鸟类70余种、爬行类3种、两栖类1种、鱼类15种等。藏北草原大中型野生动物数量较多,尽管种类有限,但都是青藏高原特有种类,比如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等。
藏北草原的湿地植被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河滩灌丛、沼泽和水生植被等组成。常见的植被群系是紫花针茅群系、垫状驼绒藜群系、青藏苔草群系、小蒿草群系、冻原白蒿群系、小叶棘豆群系、藏北蒿草群系、红线草群系、海韭菜群系、杉叶藻群系、斑唇马先蒿群系、蕨麻委陵菜群系、高原蒿草群系、藏沙棘群系、匍匐水柏枝群系等。
湿地常见的鸟类有棕头鸥、斑头雁、赤麻鸭、黑颈鹤、普通球沙鸭、普通燕鸥、鹮嘴鹬等。它们每年夏季在藏北草原繁殖。
在藏北草原一些湖泊里,还生长着一种高原特有的无磷鱼,渔业资源十分丰富。高原湖泊里的鱼,对于严酷的大自然有一种很强的适应性,耐寒冷、耐盐碱、生长慢、寿命长。在人烟极为稀少的环境里,少有人捕鱼,故湖里大的鱼有几十斤重,小的也有一二斤重。
冰川是藏北无人区的一大特色,总面积达1986平方公里。数十座海拔5700米以上的雪山是一片晶莹的冰雪世界,给宏伟的山原地貌增添了无限瑰丽的景色。冰川的融水是这里主要大河的补给源泉。
几位游客在观赏普若岗日冰川的壮美景观(唐召明2009年摄)
那曲市双湖县境内的普若岗日冰川,是除南极、北极以外的世界第三大冰川。普若岗日冰川的面积达422平方公里,冰川表面平坦,呈西北东南方向条形分布。冰川向四周山谷放射、溢出50多条长短不等的冰舌,最低处海拔为5350米,最高海拔达6800多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
我曾在这里看到,白茫茫的冰川紧邻绵延起伏的沙丘,清莹莹的湖泊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冰川周围,这种冰川、沙漠、湖泊融为一体的景色堪称世界奇观。
据了解,冰川学界根据冰川的规模,将其分为冰盖、冰原和山谷冰川等类型。其中,最大的冰川,比如覆盖着南北两极大陆的成百万、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冰川被称作“冰盖”;规模次于冰盖,成百、上千平方公里的冰川被称作“冰原”。如普若岗日冰川,可以称为“普若岗日冰原”。
……
雪山、冰川、江河、荒漠、戈壁、湿地……构成了藏北草原五彩缤纷的辽远世界。它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未被人类破坏的一块最原始、最壮美且又充满生机的大地。
此外,藏北草原还是人与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所。
那曲市天然草场超过6亿亩,横跨那曲市和阿里地区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25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
在双湖办事处北措折乡(现双湖县措折强玛乡)一帐篷前,一只乌鸦在漫步(唐召明2001年摄)
近年来,以那曲市为主体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体制机制改革,野生动物得到有史以来最严格的保护,生态系统保持稳定,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截至2021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建立了73个管理站,有780名藏北牧民群众成为专业管护员,投身于守护高原生灵的事业中。
为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难题,让部分牧民到海拔较低的地方过上更舒适的生活,给野生动物腾出“家园”,2018年,西藏开始实施极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
2018年6月,西藏启动首个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那曲市尼玛县荣玛乡两个行政村的262户1102名牧民,撤离了1976年所开发的藏北无人区,搬迁到海拔较低的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乡,开始新生活。
2019年,那曲市双湖县嘎措乡、雅曲乡、北措折乡(措折强玛乡)的714户3018名牧民群众,也撤离了1976年所开发的藏北无人区,搬迁至海拔较低的山南市贡嘎县谷地。
2022年,近万名西藏高海拔生态搬迁牧民从那曲市双湖县多玛乡等地出发,再次陆续撤离1976年所开发的藏北无人区,搬迁至海拔较低的山南市贡嘎县谷地去建设新家园。这是那曲市双湖县和尼玛县开发建设史上的第二次命运大迁徙。
在双湖特别区(现双湖县)草原上放牧的牦牛群与牧民人家(唐召明2001年摄)
1976年,为了解决畜草矛盾,西藏拉开了开发藏北无人区的大幕,先后成立了双湖办事处和文部办事处。很快,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搬迁开始了:2053名牧民群众响应党和政府开发无人区的号召,首先赶着16万多头(只)牛羊进入亘古荒原,使沉睡的“生命禁区”有了人烟。
此后,一批批藏汉族干部群众循着先行者足迹,开始在这里建立起他们新的家园,在这里的雪山草原间放牧着他们的牛羊、繁衍着他们的后代,创造着他们的生活,完成了无人区开发建设史的第一次命运大迁徙。
1993年,文部办事处改为尼玛县,双湖办事处改为双湖特别区。2013年,双湖特别区改为现在的双湖县,双湖县也由此成为中国最年轻、世界海拔最高的县级行政区。
如今的高海拔搬迁,既是为了改善牧民群众的生存质量,也是为了保护藏羚羊的迁徙与产羔的活动地,更是为了保护羌塘这个地球上迄今为止未被人类破坏的最原始的陆地。
搬迁后,随着人类活动及牲畜数量的减少,广袤的草原将逐步回归到野生动物的怀抱之中,当地生态也将逐渐得到恢复,藏羚羊等精灵将会自由自在地像风儿一样奔跑,并成为藏北草原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藏北故事】黑颈鹤“生儿育女” 一生眷恋雪域高原
2001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1993年建立的以保护黑颈鹤栖息环境为目的的林周澎波自然保护区,扩大更名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14350平方公里。[详细] -
【藏北故事】藏北,风景依旧美丽
西藏,乃至藏北在诗人与艺术家笔下,被誉为人类最后一块“洁净的土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