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西藏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碧湖如镜,映照着雪山巍巍倒影;蓝天白云间,黑颈鹤翩翩起舞;广阔的草原上,藏羚羊、藏野驴自由飞奔……这些随处可见的壮美自然景象,得益于西藏自治区多年来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动的比喻强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在西藏,绿色发展理念正在变成人人参与的生动实践。
着力建设美丽西藏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始终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主动承担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通过退牧还草、生态治理等,让天更蓝、山更绿。如今,一望无际的草地、清澈的河水、美丽的雪山,西藏高原变得越发美丽动人。
走进位于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的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各类花卉绽放芬芳、甜美的鲜桃结满枝头,榕树、蒲葵、棕竹等43种热带苗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扎囊县阿扎乡党委书记旦达介绍,基地建起来之前,这里就是一片荒地,每年二三月份开始刮大风,能见度很低,严重的时候还要封路,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基地建成后,整个乡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历史上的僜人大多生活在山林中依靠打猎为生,“僜人散居在山林里,靠打猎、采集野果野菜为生。”自治区政协委员、僜人新村农牧民夏电夏说,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关键是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僜人迁居到河谷地区,不再以狩猎为生,有了房屋和田地。现在,走进察隅县下察隅镇的僜人新村,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崭新房屋,谈起近几年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夏电夏自豪地说:“如今我们这里野生动物多了,放牧现象少了,我感觉,保护生态的付出是值得的。”
构建严格制度体系
“自从我们村里用了高质量的沼气后,做饭烧水更方便了,厨房卫生大大改善,庭院也干净多了,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了。”自治区人大代表、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色果绕村党支部书记乔次仁的肺腑之言,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沼气建设、扶贫开发等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给农牧民群众带来的实惠。
从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到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从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到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区先后出台6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规章。
2018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严格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修订出台《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订《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方案》《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修订《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办法》。西藏在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上迈出了重要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正逐步健全。
同时,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重点,西藏自治区着力健全环保督察机制,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现自治区本级环保督察全覆盖。同时,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用严格且细密的规章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科学精准施策,用督查整改的实际行动和成果,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林芝市米林县派镇达林村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村子紧紧依偎着南迦巴瓦峰,地势平坦、风光秀丽,雪山、峡谷、森林,构成了这里迷人的自然景观。
“这里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保护对象是典型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和从半湿润森林到半干旱高山草甸的各种植被类型。”自治区人大代表、林芝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郑都说,“派镇对生态环境敏感区采取了网围栏防护、护林员巡逻等管理办法加以保护。”
“前些年,通过农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的大力实施,不仅让达林村村民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新房,而且实现了村道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群众出行不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大大改善了村里的人居环境。”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永明向记者介绍。
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米林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积极鼓励群众参与旅游项目,实现脱贫致富。
近年来,达林村大力发展民宿经济,由林芝市政府贷款507万元作为扶持资金,达林村村民以户为单位入股,修建了达林村精品客栈。如今的客栈里,游客来来往往,生意很是红火。
为了让发展成果惠及当地农牧民群众,米林县政府还制订了旅游惠民资金实施方案,拿出部分景区景点门票收入作为旅游发展惠民资金,发放给景区农牧民,进一步提高景区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近几年,派镇农牧民群众从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享受到的旅游惠民资金累计超过3000万元,达林村就有23户人家95人受益。村民们真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生态资源就是最大的资源,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就是最大的发展,今天的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我们正迎来西藏发展的黄金期,我们的道路正在越走越宽广。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十三五”期间西藏完成造林近600万亩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林草局获悉:到2023年,西藏海拔4300米以下的行政村将完成营造林2000万株,宜林行政村绿地率达到25%以上,建成国家森林乡村200个。[详细] -
突出地方特色 西藏推进立法保护生态文明建设
西藏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工作,“去年,代表大会全票通过《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今年我们牵头起草《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草案)》。”[详细] -
如何理解“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是《建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两大主要目标。[详细] -
西藏45%区域列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记者20日在西藏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了解到,截至目前,西藏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53.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5%,建成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