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书写美丽中国的“甘南篇章”

发布时间:2022-03-02 15:32:00来源: 甘肃日报


高原生态旅游藏寨碌曲尕秀村。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栖息在尕海湿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勇


甘南藏原羚种群增加。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勇


红外线相机监测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甘南州生态环境局供图)


冬日的卓尼县车巴沟风光秀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合作市录豆昂绿化基地。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小龙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甘南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整体纳入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全州97%以上的国土面积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甘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黄河、长江流域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维系生物多样性以及在维护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甘南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本,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探索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且互促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绿色发展理念越发深入人心,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74万甘南各族群众正奋力书写美丽中国的甘南篇章。

  一个共识更加凝聚:把绿色作为底色,发展才更有亮色

  近几年,甘南州没有新开发一座矿山;落实燃煤锅炉改造治理等9项重点任务清单,淘汰整治燃煤锅炉322台921.3蒸吨;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建立实施黄河流域623个入河排污口管理清单,采取“依法取缔、截污纳管、规范建设”等方式,完成318个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任务……

  近年来,县市建成区各类施工场地“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抽查合格率达到97%,城区所有施工工地扬尘污染在线监控率达到88%,576家餐饮业单位中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0%,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率达到92%,建成运行煤炭集中配送一级市场10个、二级配送网点54个,完成城乡居民取暖小火炉、土炕清洁能源改造3万余户,全州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三年全省排名第一……

  2021年,甘南州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增”与“减”之间,释放出了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折射出了绿色发展的巨大潜力。

  坐落在碌曲草原腹地的尕秀村,白云轻抚着山川,草原环抱着村庄,牛肥马壮人欢畅,村美民富饭飘香。说起如今的生活,村民拉毛加满心欢喜:“过去放牧住帐篷的时候,哪想过能住上这么漂亮的小院子!”

  “那时候,牛粪羊粪、垃圾随处可见,私搭乱建不少,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拉毛加回忆。

  拉毛加说的“那时候”,就在6年前。

  2015年起,甘南州坚持以环境革命小切口推动经济社会大变革,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政策上全链条、主体上全参与、空间上全覆盖、时间上全天候、考核上全过程”的“环境革命”,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全域无垃圾目标。“环境革命”擦亮了甘南的绿色底色,彻底改变了长久以来广大农牧村人畜混居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了甘南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实现了由“经济跟跑者”向“生态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2021年初,甘南启动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的“五无甘南”创建行动,持续放大“环境革命”品牌效应,让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迈出了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的坚实步伐。

  在“环境革命”“五无甘南”等工作的深入推进下,如今的尕秀村不仅成为甘南开发生态旅游、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样板村”,更成了闻名遐迩的高原生态旅游藏寨。

  一种力量更加强劲: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新高地

  初春时节的卓尼县仍然千里冰封,但在卓尼县“两山论”实践创新基地生态修复绿化项目现场,工人们不畏严寒、抢抓工期,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卓尼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为全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卓尼县计划投资近千万元实施“两山论”实践创新基地生态修复绿化项目,项目包括卓尼县奤面川生态修复绿化工程、卓尼县老虎湾沟生态修复绿化工程。

  近年来,卓尼县认真践行“两山”理论,下大力气推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绿色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全部整改清零、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全面加强、生态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合作市录豆昂绿化基地,云杉、圆柏等常绿乔木在皑皑白雪映衬下,显得更加奇秀俊美。

  “这里以前是一片撂荒地,2006年开始我们逐年绿化,驯化种植适应高寒气候的花灌木,通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了这片录豆昂绿化基地。”看着满山的绿色,合作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蔡春龙颇感自豪与欣慰。

  如今,绿树成荫的录豆昂,不仅成了各种鸟类的栖息地,也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合作市以城区面山区域为中心,逐步向主要交通干线公路两侧荒山延伸,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面山造林、造林补贴等生态工程。随着一大批生态工程相继实施,有效提高了合作市水源涵养补给能力,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增强了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周边区域小气候,空气质量连续5年全省第一,并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近年来,甘南州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草原植被覆盖度由2010年的92%增加到97%,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23.33%增加到24.57%,沙化草原面积由2015年的80万亩下降到63.12万亩,中度以上退化草原由2015年的2486万亩下降到1868万亩,草原鼠害危害面积由2015年的847万亩下降到605万亩,生态环境总体持续向好。

  一种信念更加坚定: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玛曲草原一望无际,阿万仓湿地波光粼粼,鸟鸣阵阵,奏出了绝妙的“交响曲”。

  源自巴颜喀拉山的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180度的大弯,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蜿蜒流淌的黄河水,在这里获得了充分的滋养、补给。因此,玛曲被誉为“黄河之肾”“中华水塔”。

  近年来,甘南州狠抓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修复、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促进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修复。随着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原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公益林建设、湿地保护等工程的实施,甘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正在逐年改善,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得以遏制。

  去年入冬以来,在碌曲县尕海湿地越冬的大天鹅和众多候鸟浴雪欢歌,翩翩起舞,成为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着生态持续向好,这两年几乎每年都有新物种出现,连续3年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活动踪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在此繁殖数量逐年增加。此外,我们还发现了鸳鸯、大天鹅、中华斑羚等珍稀动物,‘六不像’前段时间在尕海出现,我们还拍到了清晰的画面。”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尕海保护站站长香毛吉激动地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视频。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474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建设的源头和战略要地之一。尕海湿地及其泥炭资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涵水、养水、储水、供水特别是储存碳汇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成为生物多样性的聚集地。

  如今,尕海湿地生活着大天鹅、黑鹳、苍鹭、斑头雁、赤麻鸭、鹮嘴鹬等湿地动物86种,特别是水鸟种类达到63种,每年前来栖息和繁殖的鸟类约有3万只,成了鸟类的天堂。尕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成效逐步显现,湿地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降解有害物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原来部分退化的湿地得以恢复,生态效益明显。

  “这里简直就是摄影师的天堂,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罕见水鸟,拍到了很多珍贵的作品,真是不虚此行了。”来自兰州市的摄影爱好者郭晗说。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美丽乡村各具特色,甘南处处展现着碧草连天、环境优美的生态之美。”摄影爱好者郁斌深有感触地说。

  这是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良好生态环境正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和展现甘南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这是越来越坚定的信念——面向未来,甘南各族群众正凝聚起绿色发展的强大共识和澎湃力量,努力打造“五无甘南”、着力创建“十有家园”,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用生态环境保护的甘南之举、绿色发展的甘南之效,彰显生态报国的甘南担当。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