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见证乡村蝶变展新颜

发布时间:2022-10-09 09:18:00来源: 西藏日报

  德兴乡位于墨脱县西北方雅鲁藏布江岸,与县城隔江相望。走进墨脱县德兴乡的关口,映入眼帘的是并排横跨在雅鲁藏布江之上的三座大桥。时代更替,乡村发展,大桥也在不断地更新蜕变,它的三次变迁见证了在党的带领下德兴乡的高速发展,连接的是德兴乡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

  曾经,满怀着对发展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憧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德兴乡人民充分发挥民族智慧和团结力量,用坚韧的藤竹一点一点编制,一步一步加固,历经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在雅鲁藏布江上方造出了一条最原始的藤网桥。

  这,便是德兴乡过江桥的第一次变迁。

  没有桥板,人只能用手紧抓着两侧的藤条过江,风大的时候,藤桥便整体左右晃动,看似短短的距离却寸步难行;雨大的时候,不仅看不清,耳畔还时刻响彻着雅江的“怒吼”。青壮年过桥都心惊胆战,好不容易饲养大的牲畜,要运往县城都需要在一定的体重范围内,用木棍绑着,由四名村民共同配合抬运才能通过藤网桥。若是老人小孩急病要过桥,只能搀着背着,处处险象环生。“我们都很害怕,谁都知道危险,但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如果没有党和政府,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只能走藤网桥过江。”次仁扎西回忆起当年过桥的情形,不自觉皱了眉头。

  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德兴乡藤网桥于1997年正式关闭,禁止通行,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投资建设的一座钢索牵引、底部铺设了木板的吊桥,就修在藤网桥的旁边。

  这,便是德兴乡过江桥的第二次变迁。

  没有了踏空的危险,小孩也能蹦蹦跳跳地过桥了,限制增收致富的“瓶颈”被打破,出行受天气影响大大降低,德兴乡群众与县城之间的商业往来越来越频繁。“以前卖猪要人抬着走,现在,猪都能自己跑过桥啦!”村民顿珠次仁回忆着当时过桥时的情景,开心地笑了起来。

  借着吊桥带来的便利,德兴乡群众紧抓发展机遇,在农业生产、畜牧养殖方面加大力度,也随之迎来了良好的收益。越来越多的人从县城前往德兴乡居住、务工、经商等,见证了德兴乡的道路从凹凸不平的土路变成了石子路,也见证了德兴乡群众从难觅发展路的愁眉苦脸,变成了日日笑逐颜开。

  实现人能自由通行只是党和政府在带领群众发展路上的一个起点。2009年,长140多米、由牢固的钢材结构建成的钢索吊桥——德兴大桥正式竣工投入使用。自此,德兴乡车辆进出畅通无阻,为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这,便是德兴乡过江桥的第三次变迁。

  “以前我们建的都是木板房,现在,一车一车的钢筋水泥不断地运进来,我们建起了结实又明亮的大房子,冬天不怕冻、夏天不怕热了!”德兴村党支部书记罗桑激动地说。

  2013年,墨脱县正式实现公路通车,自此,德兴乡开始拥抱世界。“你看,这一排排看过去,房子整齐又好看。我们在自家门口种上了花,还种上了蔬菜和水果,花香、菜香和果香,加起来就是我最爱的家乡。”次仁介绍起自己的家园,眼里充满了骄傲。德兴乡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小商店、农家乐等让生活更便利,也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提供多样化服务;金色水稻、绿色茶青、红色火龙果等,“农旅结合”开花结果;住宅、伙房、村公房,个个翻新好模样……这一幕幕,都是“桥”带给德兴乡的喜人巨变。

  桥下,雅鲁藏布江波涛汹涌奔腾如初;桥上,群众的生活已是天翻地覆。

  德兴乡过江桥的三次变迁,迁来了发展的机遇,更迁来了思想的解放。德兴乡群众紧跟党的步伐,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学法、守法、用法,从求生存到谋发展,再到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积极投身“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争当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洗礼,富起了“菜篮子”,鼓起了“钱袋子”,强起了“脑瓜子”。目前,德兴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已超过3000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1.4万元;成规模的茶产业、潜力巨大的餐饮业、供不应求的热带水果业、富有韵味的旅游业等,交融发展、相辅相成。如今,德兴乡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步伐坚定地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德兴乡过江桥的第四次变迁已提上日程,一座永久的、更加坚固、更加宽阔的过江大桥即将开工建设。这座希望之桥必将为德兴乡繁荣发展、乡村振兴、群众安居乐业带来巨大惊喜,将成为发展之桥、希望之桥、固边之桥,带领德兴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