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党的二十大代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农业推广研究员祁洪芳

发布时间:2022-10-20 16:54:00来源: 青海日报

  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湟鱼洄游的一条主要河流泉吉河中,大量的湟鱼开始了洄游的旅程。 青海日报记者 刘端强 摄

  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这让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农业推广研究员祁洪芳代表很是振奋。她表示,将立足本职,充分发挥代表职责和模范带头作用,维护好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好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稳定。

  1989年,祁洪芳来到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从对工作充满好奇的大学毕业生到救护中心农业推广研究员,从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监测、青海湖水体理化因子检测到开展湖泊初级生产力、裸鲤繁殖习性等工作……祁洪芳这一干,就是33年。

  湟鱼,学名为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青海湖“草—河—湖—鱼—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它的生存数量的增减,在一定层面上代表着青海湖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过度捕捞致使湟鱼数量迅速下降,一度到了种群灭绝的临界线。为了保护湟鱼资源,除了六次封湖育鱼,青海省还采取了强化水域环境监测、人工增殖放流、修建洄游通道等保护措施。祁洪芳与同事们的工作,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在工作中,祁洪芳接触最多的就是一尾尾裸鲤幼苗。几厘米长的小鱼苗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经过捞鱼、人工授精、胚胎发育、出膜、平游、幼苗放流过程,一年后才能慢慢成长为一条成年裸鲤。来年的洄游季,也就是这些小鱼苗满一周岁时,就会被陆续运回放流,重返原来的河道。

  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就是为了助力湟鱼种群繁衍。

  “多年实践表明,人工增殖放流是快速补充生物群体数量、稳定物种种群结构、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每当看到湖里一群群湟鱼游来游去,祁洪芳都觉得特别欣慰。

  从2002年到2021年,向青海湖投放的裸鲤鱼苗达1.97亿尾。湟鱼资源量也逐年回升,到去年年底,已增长至10.85万吨。

  从濒临灭绝到鱼翔浅底,一尾湟鱼的兴衰成为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也激起青海湖生态华丽“蝶变”的层层涟漪——

  十年来,青海湖湿地面积持续增加、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增大、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保护区内保护功能性用地15年来保持不变。

  十年来,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进一步提升,青海湖生态环境水平呈现出总体向好的态势。

  十年来,先后投资2.5亿元实施草地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修复等39项生态项目,深入实施刚毛藻水华治理、视频监控体系建设、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等生态工程,青海湖生态一体化保护得到有力改善和提升。

  ……

  “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有沉甸甸的责任。”祁洪芳说:“今后将结合个人工作职责,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为青海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聚力打造“大旅游”发展的样板

    从百里花海到林海莽莽,从祁连山大草原到岗什卡雪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予了这片土地绚烂丰富的高原胜景,营造出“一山一水一幅画,一步一景一倾心”的美好境界,吸引着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详细]
  • 野生金线鲃畅游滇池

    滇池金线鲃和鲤鱼的亲缘关系很远,他们的杂交成功突破了之前鱼类研究中的种种“不可能”,为滇池金线鲃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详细]
  • 三十年见证万千裸鲤成长路

    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就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推广研究员祁洪芳。1989年,祁洪芳从西南农业大学水产系淡水渔业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工作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