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甘肃首部人文自然纪录片《青绿甘南》的新形态、新美学
从2月6日,甘肃首部人文自然纪录片在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以来,带给我的震撼和思考一直在心中久久不能平复。至少在以下三各方面,《青绿甘南》是极为成功的。
首先,《青绿甘南》在对焦、对位甘南脱贫攻坚中发生的华彩蝶变同时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完整、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呈现。该片第一集、第三集撷取《道德经》第二章中“有无相生”和“音声相和”作为分集名,第二集则化用《道德经》第五章中的原句,以《天地仁心》为名。第一集《有无相生》开篇便在一种宏阔的视域下,从考古发现16万年前的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开篇,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仁和、自然的层面展开对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进行了创造性地强调。通过多线叙事将普通人物的个人经历和朴素的生活信仰中关于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觉醒的过程进行散点式的呈现,使得观众在一帧帧甘南唯美奇秀的镜头中,将内心逐渐沉静,思想认识从习以为常的生态保护理念中慢慢开始转变升华,在顺应观众欣赏思考节奏的同时,使观众真正对甘南环境保护中那种近乎虔诚如信仰一样的执着,逐渐有了清晰的认知和共情。这种共情浸染涤荡着我们的内心,在震撼、感动、醉心于画面中甘南美景的同时,一种由衷地向往也逐渐在内心升腾。片中对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的阐释上,虽然略显单薄不够深刻,但是能清晰地看到甘南从党委、政府到普通民众热切的期盼,上下同心去改变转向的成就和愿念。第二集《天地仁心》开始将这种愿念升华,在温情和感动中,极为理性委婉地呈示出了作为黄河、长江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生态主体功能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甘南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潜力和困难、优势和劣势。这方灵秀的山水,得益于甘南人民的守候,也正是如此,甘南不能也不会只顾眼前而走牺牲生态谋求发展之路。在表现对象的多元素叙事中,深切观照到了滚烫火热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山水林田湖草沙,在强调自我的时代,往往因为容易忽略朝夕相伴的环境,而错过至美挚爱。这种饱含大爱至善的生态观,是该片力图去表现和强调的思想理念和主旨。而第三集《音声相和》在观照天、地、人关系,阐释天人合一思想的同时,从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去揭示与甘南纯粹唯美相得益彰的人生乃至命运层面的密码,这是更为广博深刻的大道的解读。三集层层递进,步步拔高,使得该片从思想高度上实现了一次跨民族、地域文化的超越。
其次,《青绿甘南》在呈现和表达方式上,是一种更为前卫的尝试,更新了普通观众对纪录片固有的定位和认识,标志着甘肃纪录片创作迈入全国第一梯队。创作手法和叙事视角的点面呼应,多线性的叙事结构,三集一百三十多分钟的时长都顺应了当下“短视频”文化下多元化、元素化的审美趋势,改变了以往讲述阐释理念总是严肃郑重单调地说教形式。该片强调和升华的思想主旨,真正做到了从自然而来,从关系而来,从生活而来。
第三,《青绿甘南》在纪录片语言和叙事逻辑上,实现了多元表达与整体感、完整性的统一。纪录片其实很难做到在呈现完整、深刻、广博思想的同时,而又能兼顾普通人物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刻画描摹。在真实性和艺术性对立统一的矛盾处理方面,毫不夸张地说该片成功做到了。该片唯美统一、全面体系化的镜头语言做到了真实性、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
说《青绿甘南》是一部关于人间“香巴拉”唯美的宣传片不为过,说《青绿甘南》是一部关于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教育片不为过,说《青绿甘南》是一部充满温情,追求至真挚爱的情感生活的纪录片也不为过。在讲好宏大主题和甘肃主流故事,弘扬正能量,以真实真挚的情感唤起不同文化个体的情感共鸣,创作饱含时代气息的优秀文艺作品方面,无疑《青绿甘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和探索,也为甘肃各地在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在思想、文化方面如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甘肃省玛曲县自然资源局:加强草原保护修复 持续提升生态功能
冬日暖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广袤草原上,成群的牦牛正在啃食牧草,膘肥体壮的绵羊撒欢奔跑。 [详细] -
甘肃玛曲县自然资源局——加强草原保护修复 持续提升生态功能
冬日暖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广袤草原上,成群的牦牛正在啃食牧草,膘肥体壮的绵羊撒欢奔跑。 [详细] -
甘肃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解农房屋“年年修年年毁”之难
“虽然舍不得老房子,但是搬过来住得更舒适,也更放心。”在甘肃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移居不久的村民牛文桃边打扫新居边说,于她而言,安置点最方便的就是有幼儿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