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一堂宝贵的实践课
【一线讲述】
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一堂宝贵的实践课
讲述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与文物保护室工作人员 吴振华
2014年末,南昌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工作渐入高潮,发掘清理的任务离主椁室越来越近了。国家文物局指派专家组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成立一支专门的文物保护力量,为刘贺墓现场考古发掘“保驾护航”。2015年1月,文物保护小组进场,25岁的我有幸成为该组一员。
考古界一直有个说法,“汉墓十室九空”,但海昏侯刘贺墓中的物品却琳琅满目,让我大饱眼福,又无从下手。好在有专家及考古前辈的指导,我逐渐在现场的考古发掘中游刃有余,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印象最深的环节,是对刘贺墓椁室回廊漆皮和西回廊文书档案库竹简的提取。
椁室回廊西北角有大量漆木笥(漆箱)堆积叠压形成的漆皮堆积。椁室发掘初期,现场文物遍布,根本没有下脚站立的工作台面,临时搭建的简易跳板是唯一的落脚点。跳板与漆皮堆积有一定高度差,为了方便清理、提取,我每天都平趴在跳板上工作6到7个小时。一个多月时间里,我成天满身泥土地在考古发掘现场和住宿地两点一线间穿梭,最后足足提取出十六层漆皮堆积。春季的南昌阴雨不断,不管是在考古发掘现场还是住宿处,衣服总是潮湿的,床铺被褥简直可以拧出水来。虽然充满苦累,但我每天都收获着巨大的成就感、满足感。
在刘贺墓椁室西侧回廊中,发现了一堆杂乱的类似藤条的器物,竹木漆器专家鉴定出它们是刻有文字的竹简。这是江西考古的重大发现。这些历经两千余年时光的竹简是脆弱的有机质文物,出土后会轻度失水,出现干缩现象,提取和保护刻不容缓。在专家指导下,我们不停地探索改进,最终成功清理并提取出5200余枚珍贵的竹简。
这段经历就像一堂实践课,让我积累了宝贵经验。俗话说,学无止境,考古学亦是如此。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作为一名青年考古工作者,我深受鼓舞。今后,我将坚持学习与探索,为中国考古学的建设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陈之殷、胡晓军、晋浩天、王斯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非遗文化进校园
从2019年开始,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和如皋市文化馆合作开设“非遗课程基地”,挑选十几种具有如皋特色、可长期开展教学的非遗项目融入教材,让学生学习非遗文化知识。[详细] -
“小人书”中的烽火岁月
10月25日,“小人书”中的烽火岁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连环画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落幕。[详细] -
这五年,教育优先更有保障
全国广大教师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详细] -
发展高等教育助力强国富民
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呼唤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研发、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