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走出致富“牛”路子

汪璐 发布时间:2020-11-06 09:20:00来源: 西藏日报

  我们要走访的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桑多镇扎西贡村的生态工业园区,海拔3810米。

  在丝丝细雨中,我们走进这家面积很大的厂区,厂房上方“藏家牦牛”四个银色大字及蓝绿色的徽标十分醒目。

  两个年轻人带领我们向车间走去,一个是瘦高的湖北人高克武,他是该公司的经理;另一个高大壮实的青年叫李发宝,他是类乌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这个占地40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加工基地,拥有一条年加工3万头牦牛肉的标准化冷鲜肉生产线,和一条年产300吨牦牛肉休闲食品生产线。

  高克武向我们介绍道:“类乌齐县有3个育肥基地,共投资1700万元。牦牛主要是放养状态,4月份把牦牛赶上山放牧,10月底赶下来出栏。去年我们年产值达到了4000余万元,今年预计达到6000万元。”

  “根据协议,我们从群众手里收购体重600斤以上的公牛,按51%的出肉率计算,相较外面的市场他们每头牛可以多卖500元左右,还额外支付500元的内脏费和50元的运费,这样每头牛群众就会多卖1000元,算是让利于民。”高克武算的这笔账,也是群众心里的明白账。

  除此而外,高克武介绍说,类乌齐县采取委托帮扶的运作模式,委托公司直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70户,公司在采购一些农牧特色物品时也会从这些建档立卡户家里购买,以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

  厂区从加工车间到速冻库、保鲜库,都是连接在一起修建的。其中屠宰区就占200平方米,屠宰设备2017年底上线,属于国内比较先进的生产线。

  “现在的牛肉比以前传统宰杀的牛肉品质要好很多,直接防止了牧区易发生的包虫病。加工工艺也发生了变化,牛肉精细化分割后,每斤可以卖90到100元。”高克武说,通过标准化、无菌化的生产过程,对肉质部位的细节处理,将牦牛肉进行分类产销,可以实现牦牛肉价值最大化。

  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现有长期工31人,随着品牌红利开始显现,各种制度完善,职工福利待遇跟上来了,工人也更有信心,许多人都留了下来,嘎松丁增就是其中之一。

  29岁的嘎松丁增来自扎西贡村,属于1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一户。他家有5口人,父母都已年迈,过去家里穷,也没几头牦牛,一家人时常为温饱发愁,自从成了公司的员工,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我以前什么都不会,日子过得很难。后来参加人社局举办的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农牧民牦牛肉生产加工专业技术培训后,经考核正式被公司聘用。这里包吃包住,每月还有3000多元工资,年底还有5000元分红,算是有了稳定收入。”

  通过自己的努力,嘎松丁增还被提为牦牛肉分割车间的班长,成为了公司骨干。

  “每年公司最忙的一个月,我父亲和一些村民也会来公司做零工,一天挣300多元,一个月大约有1万元的收入。这让我们全家生活有了保障,也摘掉了贫穷的帽子。”他对现在的境况很满足。

  为充分发挥牦牛产业的带动作用,类乌齐县以种草养畜加工为抓手,不断做大做强“三万工程”,打造了种草、养畜、加工、销售的扶贫产业链模式。李发宝特意解释了一下:“‘三万工程’就是指万亩饲草基地建设、万头牦牛育肥基地建设、百万斤牦牛肉加工基地建设。这里面每一个环节都是相关的。”

  原来,类乌齐县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来提高农牧民群众种草的积极性,正是因为饲草源头有了保证,“万头牦牛育肥基地建设”以及“百万斤牦牛肉加工基地建设”才顺利推进。

  “群众现在积极性可高了,全县有1100余户参与了饲草料种植,其中建档立卡户280户,大家都采用房前屋后种植与集中连片种植相结合的方式,每户能实现增收2000元以上。”李发宝说。

  从2016年“类乌齐牦牛肉”成功申报为国家地标产品,到2019年初农业农村部等6部委认定类乌齐县牦牛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类乌齐牦牛已成为类乌齐县乃至藏东地区最响亮的牧业品牌。

  (作者单位:《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