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斗拉加的坚守
斗拉加(左)为村民王龙讲解健康卫生常识(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央秀达珍 摄
九月的高原,远处雪山上的积雪还未融化,草原上的牧草开始泛黄,道路旁的田地里,饱满的青稞穗已经低下头,和村医斗拉加背着药箱的孤独背影,构成眼前这幅画。
一个人,一个药箱,一个村庄,一走就是24年。
眼前这位藏族汉子被高原的烈日晒得黝黑,46岁的他看上去有些苍老,面对记者的镜头时,他紧张得眼神闪躲、满头大汗,而当他和患者交流时,眼神却坚定而有力量。
斗拉加(左)为村民桑德吉测量血压(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央秀达珍 摄
“有个老人来电话说不舒服,我得赶紧去看看。”斗拉加背着听诊器、血压计等设备和一些常用藏药,急忙出了村卫生室的门。他健步如飞,记者有些跟不上,因为在这里,稍走快些便会大口喘气。
斗拉加所在的五一村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河卡镇,这里平均海拔3300米左右。
斗拉加(左)在五一村卫生室询问患者身体状况(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艳 摄
张慧清早早就在家门口等着斗拉加的到来。她的丈夫王龙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因腿脚不便,常年卧床不起,是斗拉加重点关注的对象。“老头子这几天不太舒服,曼巴(藏语意思是医生)你给看看!”张慧清说。
“没有大碍,血压也在正常范围内,我给您带了些藏药,您吃三天看看效果。”斗拉加说。村民们一旦有“头疼脑热”,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村医斗拉加,不管刮风下雨,他总是随叫随到。王龙说:“他真的比我们的亲人还亲!”走出王龙家,斗拉加又顺道去看望在村口开小卖部的桑德吉,“前几天她血压有些高,不知道这两天咋样了。”
斗拉加在五一村卫生室为患者诊脉(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央秀达珍 摄
斗拉加20岁起跟随当地的藏医学医术。1996年,他正式成为乡村医生。“以前村卫生室就在家里,要自己上山采药、制药,然后骑着马、背着药箱去巡诊。”斗拉加说:“以前我们挨家挨户送糖丸,经常吃闭门羹,藏族老百姓不知道那是啥,说不能给孩子吃。”他经常为此发愁,因为走一天也送不出去几个。
如今,走进五一村卫生室,干净明亮,时不时有村民前来买药,还有患者在输液。诊断室、检查室、药房、配药室、注射室、接种室、公共卫生室七室分开,药房内整齐地摆放着常用西药,还陈列着二十五味珍珠丸、七味葡萄散等七十余种藏药。
斗拉加(左)和女儿才让卓玛一起玩耍(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艳 摄
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百姓,斗拉加先后在海南州、西宁市学习,考取了成人大专,也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和医师资格证书。更令他高兴的是,这几年五一村还新添了两名村医,他们和斗拉加一起承担辖区内422户1514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扶贫等工作。
虽多了两名村医,但很多事他还是愿意自己做。“每年4月至10月,很多牧民搬到了夏季牧场,最远的一户离村卫生室有35公里。”斗拉加说,由于村民们居住分散,有时候走半天,可能都见不到一个人。“虽然辛苦,但通过我们上门服务,现在藏族群众的观念逐渐转变,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下班后,斗拉加(左)和女儿才让卓玛在卫生室门口玩耍(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艳 摄
每月5日至7日,是村卫生室接种疫苗的日子,只要斗拉加在群里喊上一声,村民们就会早早赶来,按时给孩子接种疫苗。有时候村里有人生了娃,还会主动联系斗拉加预约接种。“娃娃都怕我,因为害怕打针。”他笑着说。
“在村里当了一辈子医生,最让我高兴的就是看着村卫生室建设得越来越好,村医待遇不断提升,队伍也有了接班人。”斗拉加的办公桌里,放着十几本荣誉证书,“优秀乡村医生”“优秀先进个人”……
随访工作结束后,斗拉加走在回卫生室的路上(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艳 摄
当谈起孩子们,斗拉加眼里泛着泪光。“儿子毕业后打算留在县城工作。女儿目前在河卡镇民族寄宿制小学读二年级,她的愿望是去大城市当一名医生。孩子们有了更多人生选择,希望他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斗拉加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湖南援藏:卫生宣讲小舞台 健康扶贫大梦想
在一个不大的小学礼堂,“均衡饮食限糖减酸,洁白牙齿灿烂微笑”的条幅悬挂在两边,数百名小学生和家长共同听台上的援藏医生讲解口腔卫生知识,时不时流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详细] -
穿越时空来这里感受高原藏医药的魅力
9月16日,记者探访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藏医药文化展览馆。[详细] -
西藏自治区第六届妇产科学术研讨会举行
近日,由西藏医学会主办,西藏阜康医院承办的2020年西藏自治区第六届妇产科学术研讨会暨不孕不育培训班在拉萨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