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华:文学使世界更丰富、生命更充实
5月31日,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在四川阿坝举行
作家马丽华以《走过,看过,写过》为题,与当地作家和读者分享文学写作经验
文学爱好者参加活动
5月31日,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暨优秀文学作品诵读会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举行。著名作家马丽华以《走过,看过,写过》为题,为阿坝州400多名基层作家、文学爱好者和中学生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精彩演讲。
中国作协自2016年创办“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活动,铁凝、王蒙等多位文坛大家先后开讲,本次大讲堂是该系列活动第12讲。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冯秋子、阿坝州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星出席本次活动并致辞,阿坝州文联主席巴桑等参加活动。讲座由四川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张渌波主持。
“今天我来到阿坝,既是讲课,也是补课。”开场白中马丽华回顾了自己对于阿坝的情结与缘分:文学结缘,相见恨晚。四十多年里她几乎走遍了西藏和滇、川、甘、青藏区,唯独没到过阿坝。然而没到过不等于没写过,她从文化积淀深厚的阿坝地区获取的素材和灵感,曾为自己的历史人文作品《风化成典》增添了特别的光色。能因文学终于到得阿坝,马丽华来说,她心存特别的情谊和感谢。
功夫在诗外:从“无心”到“有意”的纪实经历
回望文学之路,分享创作经验,马丽华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参与者,同时也是观察者和记录者,然后才是赞美者和传播者。作为参与者,她曾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西藏文学》编辑,与刊物和作者一同成长,与阿坝走出来的阿来为代表的各民族作家结下深厚情谊,共襄新时期文学盛举。另一方面,她经历了西藏改革开放全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生动素材,这些都是纪实文学必要的准备。
她的早期代表作“走过西藏”系列是纪实文学,也是“纪实的人生”,“记录的是见闻经历,见证的是时代变迁”。这一系列的四本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和《藏东红山脉》,分别书写了西藏富有特色的藏北牧区、藏南农区、阿里高原和横断山区,既有历史文化追溯,也是当代风貌纪录,创作过程的共同点都是深入生活,大量采访,长期跟踪——对于书中所写故事和人物进行持续观察,并以加注方式补充进修订版中,于纪实文学而言,她认为是一件极有价值的工作。
跨领域写作:从文化的高地到科学的高地
与高原地区社会发展平行的,有一条不间断的科学探索脉络。在讲座的后半部分,马丽华讲述了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事业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成果。历时6年、洋洋60万字的《青藏光芒》就是她致敬高原、致敬高原探索者之作。“有了这一部分内容的加入,我对于西藏、对于青藏高原的书写,才算得上完整。”为此她赞美文学的疆域辽阔,可以把触角伸向各个领域,实现跨界写作。
这部新作传递了来自青藏高原研究的密集信息。青藏地区形成、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是地球故事最为神奇精彩的一章,作为我国陆地地势三级阶梯的最高阶,一部隆升史中包括长江、黄河演化,包括黄土高原出现,也是中华民族美丽家园的形成故事。目前青藏研究以其特别的优势资源成为国际地球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所以青藏高原不仅拥有风光和文化之大美,同时也是科学宝地。马丽华以书中所写几位参与这项研究的藏族博士为例,勉励在场的少年学子培养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
“作品是个体生命的延伸。因为文学,我的世界更其丰富,生命更其充实,仿佛活过好几辈子。”讲座接近尾声,马丽华与现场听众分享了文学之路上的几点体会,鼓励大家热爱文学、投身文学。她倡导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今天,抓住时代为我们提供的难得机遇。她认为,培养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将受用终生,因为文学的确能够照亮生活和人心。
全民公益大讲堂现场
冯秋子表示,“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作为一座文学的桥梁,把文学大家的人生经历、创作实绩和切实经验传递到基层生活深处,与人民大众共享,也经受人民大众检验。马丽华是当代优秀作家,她的作品,她精心考察、描述的青藏高原及其劳动者、守望者、探索者的“青藏精神”、“青藏效应”,集中体现了她的家国情怀之重、思想认识之深、内心格局之大、艺术表现之精。
张渌波谈到,马丽华从与阿坝的笔缘谈起,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人文学识和多年的创作实践,娓娓道来、风趣幽默、深入浅出,为读者作了一堂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力度的精彩讲座。她在藏区的行走、记录并深情赞美藏区人民大众和民风民俗,让我们感受到宏大缤纷的文学气象,领受了一场关于真善美的精神洗礼,更让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崇文厚德的文化理想。
马丽华的讲座引发了现场听众的强烈共鸣。当地作家、文学编辑周家琴表示,“文学照亮生活”,感恩生活中有文学,感恩马丽华老师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带来的精彩授课。昨天马老师走过西藏,走过高原,今天走进阿坝大地带给我们最真挚的写作心路历程。“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们要向马老师学习,脚踏实地行走高原,书写高原,赞美高原,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人。”到场的中学生们纷纷表示,马老师的讲座,是一堂书写藏区文化的文学课程,也是一次探索青藏高原的科普报告。听完这堂课,增长了知识,引发了兴趣,将更加热爱高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
讲座后,优秀文学作品诵读会在现场举行。阿坝州文学爱好者和中学生们朗诵了李白《将进酒》、马丽华作品片段、阿来《三十周岁时漫游若尔盖大草原》、舒婷《致橡树》、食指《相信未来》等古今文学名篇。经典作品的魅力在饱含激情的诵读中得以充分彰显,现场听众深受感染。
当地文学爱好者朗诵马丽华作品片段
当地文学爱好者朗诵舒婷《致橡树》
当地中学生朗诵阿来《三十周岁时漫游若尔盖大草原》
当地文学爱好者朗诵食指《相信未来》
当地中学生朗诵李白《将进酒》
马丽华与现场听众合影
马丽华,1976年进藏工作,历任《西藏文学》编辑和西藏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在藏工作27年。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2014年退休。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共出版西藏相关题材作品20余部,以纪实文学为主,主要代表作为“走过西藏”系列四部《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藏东红山脉》,以及《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青藏光芒》等。2008年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曾获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老舍文学奖等。
( 摄影:王庆九)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亲历拉萨30年
当年铁路只通到甘肃的柳园,其余路程全靠那种老式的大客走青藏公路。1976年全国20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藏,大都走的是这条路线。[详细] -
西藏文化地层的深入发掘
在持续了若干年的西藏题材写作热之后,《雪域愿望树》无疑是西藏之外、专业之外的人书写西藏的深化之作,沿着自然与人文由表及里,开始了对于西藏文化地层的深入发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