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名家专栏 > 马丽华

“光芒”永绽青藏高原

白玛曲吉 发布时间:2018-09-05 10:5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在小小的地球之上,有一片高原,不知是谁招呼了一声:人往高处走!有这么一群人,就这么来了。诚如马丽华在诗集《我的太阳》中所写,一群群人走上了青藏高原,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把他乡认作故乡,把远方当作了家乡。

进藏的1976年,正值西藏科学大发现、丰收的一年。彼时刚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临沂大学文学院前身)毕业的马丽华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文学生涯会与自然科学、与青藏高原研究、与科学人文的西藏产生交集。

1997年,马丽华受西藏自治区科委的委托“为青藏科考队树碑立传”,用了接下来一整年的时间采访了近百位科学家,写出了《青藏苍茫》。20年后,一本非凡的“青藏之书”——新作《青藏光芒》出版。于马丽华而言,写了历史人文的西藏再写科学人文的西藏,这是“一种个人的完成,也是对西藏的一种交代和回报。”

而此时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也从填补空白式的区域考察演化成了一项国际地学界都为之瞩目的事业,这是无数个青藏高原“粉丝”“一个人,一辈子,一份坚持;不改初衷,方见始终。”


图为马丽华接受采访。摄影:白玛曲吉

两条平行线如何产生交集

1976年,响应党和国家大学生支援西藏地区建设的号召,23岁的马丽华沿青藏公路进藏。汽车行驶在空间辽阔、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上,马丽华一下子就被这里的风景吸引了。


图为马丽华在西藏。


图为马丽华在西藏。

科班毕业的马丽华说自己那时“并没有特别的文学理想”,但没曾想在藏2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跟文学打交道最多。更没有想到有一天竟走得更远,与自然科学产生了交集。

此时,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的综合科考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如《青藏光芒》中所述:致力于摸清家底、填补空白、定性描述为主的科考活动,触发了科学大发现的连年“井喷”。经由媒体报道和科普作品传递到公众层面所引发的反应之强烈,恐怕大出科考队员意料。

作为受众一员,马丽华也在场,“敢说那些年不亚于一场科学启蒙运动,一系列新知识、新理念也如井喷般冲击着原有的思想视野。”1981年调到《西藏文学》当编辑的马丽华共同参与、见证了一个新时期文学的萌发、繁荣,也亲见科研成果怎样迅速转化为文学资源。“那时候收到了很多稿件,都是以科考的成果为资源、素材写的诗歌。”

青藏高原从沧海到高原的过程,是一部非常宏伟的自然演化史的篇章,给了文学青年创作的灵感。具体到马丽华个人,也写过诗歌“从当穹湖到当惹湖,远远近近四十公里,历史走了上百万年,我只用了六十分钟”。

就这样,数个领域的科学家来到高原进行科学研究,编辑马丽华一边收着别人的投稿,一边进行着自己的文学创作。“两条线看起来好像是平行的,是什么时候发生交集的呢?”

是在1997年。“当时西藏自治区科委交给我一项任务,要给青藏科考队树碑立传,我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用了1998年全年的时间采访了近百位科学家,写出了《青藏苍茫》,1999年出版。”

两条看似平行的领域就这样产生了交集,马丽华也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这项事业也与她有了持续不断的关联。


图为马丽华在西藏。


图为马丽华(左一)在西藏。

    时隔14年再出发、再学习、再采访

“我每年都要参加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召开的年会,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要在会上讲这一年的科研成果。”于马丽华而言,写完《青藏苍茫》并不意味着完结,20年里她一直接受着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熏陶,接受着这份“光芒”的照耀。

200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实行北京、拉萨、昆明“一所三部”的运行方式,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马丽华也接触了许多青藏高原科考的新的科研成果、论文著作,她萌生了想法:要再出发、再采访。“第一次青藏科考很辉煌,但接下来的时间里,科学家们并没有停滞不前,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成果。青藏科考的事业既有老一辈科学家的身影,又活跃着中青年科学家,算是后继有人。我要再进行一次采访,再写一本书,把他们青藏科考队的事业,他们的延续展现出现。”

2012年,马丽华开始正式采访。“以前写《青藏苍茫》到现在写《青藏光芒》工作方式有变化,因为我们时代变了。”14年前,为了采访科学家,马丽华辗转北京、兰州、南京、西藏等地,与科学家们面对面交流。这一次,更多的是伏案研究,“在家,打电话、发微信、邮件,跟他们联络。我提出很多书面问题,请他们解答或将相关资料提供给我,案头工作做得很多。”

为《青藏光芒》作序的姚檀栋院士就提到,当年马丽华为写作《青藏苍茫》去兰州采访,直接找到了家里,也不在意有没有接待她,“当时我一边吃饭一边回答她的问题。”

马丽华说第二次采访与第一次采访的区别还在于,第一次采访的时候,青藏高原研究是以野外工作为主,“讲起来都是一个个很生动的故事。”第二次的采访变了,当时青藏高原研究已经引入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很多现代手段加入,让我这个文科人士感觉理解起来非常艰深、高难。”

怎么办,都是自己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只有硬着头皮,从头学起。”总想着把青藏高原研究每一最新进展尽可能多地收录进来的马丽华遇到的其中一个难题和新的领域,就是大气物理学。“我就找到吴国雄院士,他是大气物理学的一个权威,我不好意思跟人家请教,就问你的哪位学生性格比较好,最好是个女性。”说是学生,其实安排来一对一教学的老师也是一位博士生导师。“讲了一上午,比指导她的博士生还要困难,但还好,也算是入门了。”

除了大气物理学,一个学生的知识普及课堂还有湖泊学。“小老师给老学生上课,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与两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同行


图为马丽华(前排左三)2015年跟随中科院考察组前往雅鲁藏布大峡谷途中合影。

除了宅在家里阅读大量论文资料,沉心案头工作,外出采访也是必不可少的。姚檀栋院士在《青藏光芒》序二中提到“她还数度出行外地采访,至少三个夏天里‘驻扎’在拉萨的青藏所,遍访所有她能遇到的来自各地的研究人员,不管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也不管是哪一学科专业的,随时随地攀谈起来。”

2012年刚开始采访的马丽华就跟着青藏科考队出野外去了阿里。2015年,又跟着孙鸿烈、姚檀栋、秦大河三位院士去了雅鲁藏布大峡谷。


图为马丽华与秦大河(中)、姚檀栋二位院士合影。


图为在墨脱县城的早晨,采访孙鸿烈院士。

“第一次青藏科考的第一年瞄准的就是藏东南。所以当时孙鸿烈先生算是时隔42年重返大峡谷,是非常有意义的。”(孙洪烈院士于1973-1992年组织并领导了第一次青藏科考,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在马丽华的设想中是穿越了时间,重走青藏科考队走过的路,哪怕只是局部路段;期待老队长随处指点,重温当年,多么有意义。然而比设想更好的是,这一路竟被安排与孙鸿烈、姚檀栋二位院士同车而行!

在《青藏光芒》一书的尾声,马丽华专用《重返大峡谷》一篇来回溯当时的场景:有那么一个瞬间,忽然意识到狭小空间,竟是青藏事业半个世纪的高浓度缩影,极富象征意味:两位代表人物,一为青藏队老队长,一为现任青藏研究首席科学家,好一似事业承继的时空连续,薪火相传的前后接力,而当下的我,忝为这一历程的记录者——空间狭小而张力无限,这想法盘桓不去,每念及此,心情难免激动好一阵子。

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姚檀栋院士担任队长。“此刻再回想,我作为这一过程的记录者,我觉得这是一个历史时刻,非常荣幸和有缘分能够见证。”

    说不上成就感,歉意更多

2012年夏季跟从中科院青藏所专家西行阿里出野外,《青藏光芒》采写工作算是正式启动,2017年初,随着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青藏高原多层圈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项目任务结束,此书也完稿。

一开始,这本书并不叫《青藏光芒》。“原来的书名我一直想叫《你好,青藏高原》既是我们对青藏高原的问候,也是几代科学家他们在问候,这是我们所面向的热爱的对象。”可因为周围很多人看了以后觉得像是一个普通的抒情的文章,所以马丽华将书名这个问题带到了2016年年底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年会上。

“我就请大家集思广益。当时大家谈到了刘东生先生在青藏科考队成立30周年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青春将永放光芒》。有人就提议说,就叫青藏光芒。我一听,哎,眼睛一亮,就它了。所以最后就定了《青藏光芒》。”

在马丽华看来,“青藏光芒”内涵丰富,既对应着“青藏苍茫”,也仿佛在告诉人们,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也在不断前进。“我还把这本书定位为致敬青藏高原,致敬青藏高原探索者的一本书。”青藏高原作为研究对象,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前赴后继,研究它。但同时,这些探索者也同样值得歌颂。在后记中,马丽华说,跟进一项事业,最终跟进的还是人,一代又一代拥有真才实学兼具奉献精神的高尚纯粹之人。所以从中受教的,不止于各门学识,思想方法和工作范式;从中受教的,是精神品格大气象,犹见人生境界高标杆!而当这样的一群研究者与拥有地球科学优质资源的青藏高原相遇,建树卓越怎能不成必然。

60万字、651页,《青藏光芒》可谓皇皇巨著。马丽华却说,这本书记录得已经够多,未及涉笔的更多。“回想初衷,拟定的是一个相当庞大的计划,想要全方位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中科院为主导但又不限于科学院一家的青藏研究‘全纪实’,然而这想法早在案头工作阶段就被放弃。虽然写出来好像内容篇幅是比较丰满的,但是我知道它欠缺的有多少。所以心里说不上成就感,反而是歉意很多。”

如今,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已进行一年,马丽华仍然在继续跟进。“但是我自己个人能力毕竟有限,岁数也大了。我希望更多的人跟上来,哪怕是先跟在我后头。让更多人感兴趣,让更多人去传播,一起将西藏拥有的景观之美、人文之美、科学之美之壮丽传递出去。”

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成都集结,向青藏高原出发。如今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事业继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马丽华不禁感慨:当年那支小小科考队“走”成了如今的千军万马,自带能量,善作善成;砥砺奋进,终成大业!自己作为一名科普受益者的文学青年,居然能够数十年跟进这项伟业,从《青藏苍茫》到《青藏光芒》,可以一写再写,如何不从心底生发出“何其有幸”之叹!

一个个具象人物,一组组群体形象浮现脑海,黑白影像是早年的科考队员,彩色影像是当今活跃在高原的年轻面孔。历经岁月变迁、平川高原,不变的,是青藏高原研究事业所展现的科学之光和艺术之光;不改的,是青藏高原的阳光依旧照耀着苍茫大地,那光芒也正在感召着更多人,继往开来……(中国西藏网 记者/白玛曲吉 王媛媛 图由马丽华提供)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马丽华:文学使世界更丰富、生命更充实

    5月31日,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在四川阿坝举行作家马丽华以《走过,看过,写过》为题,与当地作家和读者分享文学写作经验文学爱好者参加活动5月31日,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暨优秀文学作品诵...[详细]
  • 马丽华:科学西藏的打开方式

    W020180523347369428990.jpg
    《青藏光芒》,马丽华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第一版,99.80元作家访谈在马丽华进藏工作的1976年,正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大规模野外考察第四年,也是众多科学发现“井喷”式问世的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