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四川省马尔康市:旅游产业繁荣,激发群众奔康活力

王军 发布时间:2020-11-03 14:06:00来源: 人民网-四川频道


毛木初村的秋色。刘浏 摄

  深秋的马尔康,吐出醉人的画意,让人流连忘返。嵌入大山深处的毛木初村,温文而含蓄,澹澹溪水,唱着动听的曲儿,给原本热闹的村子增添了更多灵气。

  毛木初村,一个因产业而新建的村子,正用他柔美的舞姿展现民族融合欣欣向荣的和谐篇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支援内地建设提供大量木材,“木头经济”让少数伐木工人在此定居,后来一批外地垦荒人员也入村落户。从此,毛木初成为一个藏羌回汉等多民族和谐相处团结发展的示范村。

  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马尔康市2018年国贫摘帽后,立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推动农村向“兴业、民富、村美、人和”的小康社会迈进。同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脱贫奔康、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明确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及村容村貌提升目标和任务,提升了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又为该市旅游产业注入了新鲜活力。

  活力四射的毛木初村

  阿坝州风景怡人、人文厚重,看惯了灯火辉煌的都市人,在这里能找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位于马尔康市梭磨乡南部的毛木初村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有高山草甸、海子、原始森林、奇石,有虫草、贝母、羌活等名贵中药材,有松茸、猴头菌、水芹菜、卢而九等数十种野菜野菌。四季风光皆不同,有“梭磨大峡谷,必看毛木初”的美誉。

  今年51岁的李正华,精心经营着自己一手打造的卓尔依民宿。这是一位坚韧的藏族党员。7年前,身为村支部书记的她,为了带动村里农家乐发展,将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农家乐关了,把已经积累起来的客户资源免费“分配”给了刚刚起步的其他农家乐。

  “我是支部书记,说实话,有的客人来吃饭娱乐,是冲着我的身份来的,这样对村里其他刚刚起步从事农家乐的村民不公平。”李正华说,身为党员,要有奉献精神,只有自己的农家乐关了,客人才会分散到其他村民家。李正华此举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对毛木初村刚刚起步的旅游有很大的帮助。

  当年,李正华关掉生意火红的农家乐,好好的生意说没有就没有了,身边亲朋好友根本不理解她的这一做法,认为这是荒唐之举。“我是共产党员,不能让别人戳脊梁。”李正华的话,语气刚毅而坚定。

  2018年,由于身体原因,李正华从村干部岗位上退下来,她将农家乐重新开张,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提档升级为民宿。

  “民宿,就是客人到了我们这里宾至如归,没有距离感,从进门的那一刻,我们就会像家人一样对待他们,小到帮助提行李箱,大到一起烧饭做菜。”李正华对民宿的理解,简单而质朴。

  客人来到卓尔依民宿,喝上热腾腾的酥油茶,品着藏文化和神秘的宗教文化,吃着很具特色的农家宴,听着李正华讲着鲜为人知的毛木初村的故事,欢快的笑声萦绕在大山深处。

  在李正华的支持和带动下,全村不少人吃起了旅游饭,有人做导游、有人经营民宿、有人销售文旅产品、有人发展特色养殖、有人负责传统农业,产品不愁销路,在村里的农家乐和民宿酒店全部可以循环消费,物品不亚于拿到市场上交易的价格。有时,客人对当地农产品特别中意,会在村上进行认养(种),在毛木初村,形成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村头,有三排标准化的新房,这是2019年马尔康市投资建成的养猪场,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防盗门、饮水池、三级沉降池,现代化的养猪场,村民只管将买的猪仔送到这里,一家拥有一个猪舍,村民的猪在这里成为邻居,也可以成为“室友”。

  每天,村民将自家的青饲料煮熟后,用三轮车运至这里喂养,假如村民不愿在家里煮猪食,这里也为大家准备好了锅灶。猪圈的粪便,集中收集在化粪池,进行三级沉降后,实行干湿分离,这些便成了村民种植农作物的最佳有机肥,在自然环境中吸取天然有机肥,农产品的品质很好,经过师傅加工后,一道道美味佳肴让游客找到久违的家乡味道。

  在村里集中养猪的好处,村民张忠秀深有感触,“原来猪圈挨着住房,整个屋子都是猪粪味,有时儿子带着朋友来家里玩,就不好意思在家里坐,只有把桌子板凳搬到屋外坐,美其名曰‘友谊让天作证’。”她说,现在,为了节约厨房的空间,她连猪食也在养猪场煮,家里面也没有异味,居住很舒服。

  随着阿坝州全域旅游的发展,海内外的游客源源不断地来到阿坝州,他们不仅可以欣赏世界级风景名胜景区,还可以学习藏文化、宗教文化和体验特色民俗。

  毛木初村里的乡村游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座由村民李叔权投资500多万的乡村酒店在去年暑期投入营运。在李叔权看来,自己在外事业尽管很成功,但有浮萍的感觉。家乡的环境改变,他要和大家一起奋斗,共同奔康,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截至今年9月底,全村人均收入已经突破2万元。2020年3月,毛木初村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毛木初村人在奔康的路上,有了新动力、也有了新干劲!

  松岗村人的幸福生活

  踩着百年前的青石路、合着优雅的藏歌,走在柯盘天街上,“打捞”松岗官寨曾经的繁华。

  松岗,藏语称“ 绒杠”,意思是山梁上的官寨。柯盘天街位于马尔康松岗镇海拔2600多米的山脊上,在梭磨河谷仰之,宛如耸入云端、处在天际的街市,故名“天街”。松岗土司官寨遗址是典型的嘉绒藏式房屋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就地取材, 采用当地丰富的青灰块状石头,垒石建房,多为2至3层结构,坚固精美。该官寨历经数代土司的维修、扩建,规模巨大,其建筑外观酷似西藏布达拉宫,有“小布达拉宫”的称号。近年来,随着马尔康市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与开发,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柯盘天街已经成为嘉绒小有名气的旅游胜地。

  2006年,马尔康为了保护开发好松岗土司官寨遗址,将长期生活在此的村民迁至山下集中安置点,在这里,每户都是独栋藏式民居,宽敞的房屋不仅窗明几净,新式的室内装修、现代化高科技家用电器、舒适的家居环境并不逊色城里人家庭。

  翻开安开红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从事蔬菜种植每一个季节的农作物播种、施肥、除草、收获时间,因为这里海拔、紫外线强度、气温和湿度与他长期在州外生活不同,经过前期的探索总结,他有一套自己种植高原蔬菜的“秘诀”,正是这一本本的种植“密码”,让他种植的蔬菜瓜果,总比其他村民的收益高。

  安开红从小在低海拔地区生活,10年前,为了照顾老人,他随妻子回到松岗村,开始自己的创业路。“在高原种植蔬菜,不仅长势慢,而且一定要掌握好蔬菜的生长规律,不然,就会亏本。”安开红说,自己从开始的不会,慢慢摸索,不断总结,到后来大胆用高价流转村里多余的土地。勤学习、善总结让安开红成了行业专家,连续三年被阿坝州评为农民科技种植能手,并对全州区县进行实地传授种植技术。

  十月深秋,微风过后,上百亩的菜地里碧浪翻腾,莴笋很快进入收获季节,在安开红的农业园里,数十位村民忙着收割前的护理,将比较老的菜叶摘下,运到养殖场做牲畜的青饲料;品相不好的,割下来拿回家“自销”,也算是给村民们的一种福利。

  高原蔬菜,生长周期长、生态种植,品质能得到保障,安开红种植的蔬菜成了“抢手货”,为了带动全村村民共同奔康,安开红利用高原晚熟的时差,发动全村人种植市场上的反季节蔬菜,他负责进行技术指导、新产品试种,利用成熟的电子商务,成功和成都、重庆等大市场对接、品质把控、品牌包装,让有限的土地产生更高价值。

  游客在柯盘天街游玩后,步行到松岗村,走进菜园,摘上自己喜欢的蔬菜,送到村里任意一户进行加工,只需支付合理的加工费和一定的蔬菜成本价,香喷喷的农家饭和热情好客的松岗村人瞬间消除旅途的疲惫和身在他乡的陌生感。

  现年63岁的王秀伦退休在家,与妻子种菜,还开起了民宿,在大城市待习惯了的他,很享受目前这种生活,他笑称:“现在土地就在家门口,种菜也不像原来的肩挑背磨,汽车开到地边,而且还时常有游客在家里来吃住,陪我们打发时光,这种日子比城里面舒服。”

  松岗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赵春秀说:“松岗村从山顶整体搬迁到山下,生活、生产、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是大家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是城里人羡慕我们的生活了。”

  旅游繁荣带动农业欣欣向荣。松岗村,一个搬迁村,依托附近景区,探出了景区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2019年,松岗村被确定为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据介绍,近年来,马尔康市不断优化无公害蔬菜、道地药材、特色水果等种植规模,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农村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大与大企业、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推动建立多种业态互相融合、多元发展机制,打造优势品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并借助电商产业园与崇州市、嵊州市等兄弟城市电商企业合作平台,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确保条件较弱的群众稳定增收,实现全域同步发展,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康。


一只小动物在毛木初村村民家“串门”。刘浏 摄


大山深处的毛木初村。无人机拍摄


午后的毛木初村。刘浏 摄


松岗村一角。刘浏 摄


松岗土司官寨遗址。刘浏 摄


安开红(左)给村民讲解莴笋的生长原理。刘浏 摄


王秀伦家的客厅。刘浏 摄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