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黄河“牧场”里的打渔郎
图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黄河水面冷水鱼养殖网箱。 张添福 摄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黄河宛如碧玉,流淌在高原的群山峡谷之中。
青海联合水产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李均劳,正驾船驶向周长达100米的网箱,向鲑鳟鱼投喂饲料。此时,原本寂静的网箱水面,不计其数的鲑鳟鱼,翻腾跳跃,好不热闹。
图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黄河水面冷水鱼养殖网箱。 张添福 摄
青海是黄河的发源地,优质的天然洁净水域,以及大面积的黄河库区,特别是冬不结冰的优势,保证了黄河水域成为鲑鳟鱼的天然养殖场地。
“我们捕捞三公斤以上的鲑鳟鱼,粗加工后,立即冷链运输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国一二线城市。不需要24小时,青藏高原的鲑鳟鱼,就可以运抵其他城市市民的餐桌。”李均劳日前说。
“市场需求很旺盛,但产量较低,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李均劳说。
图为尖扎县黄河水面养殖网箱里的鲑鳟鱼。 张添福 摄
据悉,联合水产共有几十个网箱,其中,周长100米的网箱可以投放约22000尾至25000尾鲑鳟鱼,而实际投放20000尾;周长80米的网箱,实际投放10000尾,再加之一批小网箱,犹如黄河水面上的“牧场”。
尖扎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杨本才让介绍,该县拥有六家冷水鱼养殖企业,目前年产量约1000吨。
作为黄河源头省份,为了扛起源头责任、干流担当,尖扎县的冷水鱼养殖企业,始终保证低密度养殖。
而2018年至2020年发生的黄河洪水,冲毁冷水鱼养殖网箱,而随着水质浑浊,鲑鳟鱼苗被呛死,无疑对冷水鱼养殖是灭顶之灾。
图为尖扎县黄河水面养殖网箱里的鲑鳟鱼。 张添福 摄
鉴于此,杨本才让介绍,该县正在积极打造深水网箱养殖与陆基养殖相结合的模式。
尖扎县水产养殖服务中心主任吴青军介绍,这种模式保证鱼苗在陆基养殖基地达到抗洪水能力后,再转移至深水网箱养殖,充分发挥网箱养殖的低成本和陆基养殖的稳定性的优点。
图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黄河水面冷水鱼养殖网箱。 张添福 摄
吴青军说:“5克左右的鱼苗,遭遇洪水后,死亡率达九成以上。我们通过小规模实验发现,在陆基养殖到400克后,即使发生洪水,成活率也会大幅增加。”
吴青军表示,冷水鱼养殖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按一吨5万元的价格计算,联合水产每年可以销售2500万元。
此外,杨本才让说,未来,该县冷水鱼养殖将谋求“养殖+旅游”模式,如联合水产下游靠近青海“小三亚”德吉村和上游毗邻的来玉民俗村的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青海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鲑鳟鱼淡水养殖基地之一,生产地区主要在沿黄流域(从龙羊峡到积石峡的水库中),涉及青海省黄南、海东、海南等州市,现有养殖企业数十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水生生物保护见成效 长江源区鱼类资源呈增长趋势
2021年,三江源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渔业水域继续保持原生态,长江源区鱼类资源保存较好,甚至资源略呈增长趋势。 [详细] -
世界海拔分布最高关键鱼种首次实现规模化人工繁殖
生活在长江源头海拔4800米左右的关键鱼种——小头裸裂尻鱼,经过人工授精、孵化后,两万尾幼鱼苗生长良好。这标志着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实现对世界海拔分布最高关键鱼种的规模化人工繁殖。[详细] -
青藏高原鱼类的物种形成和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担的“青藏高原鱼类的物种形成和进化研究”项目进行成果评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