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四川破题黄河上游“草畜矛盾”:为草原“减负守绿”

发布时间:2022-02-17 10:04: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来吃饭喽!”16日一早,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达扎寺镇向东村村民泽旺若丹背起装满牧草的麻袋走进牛棚,把一捆捆草料扔给嗷嗷待哺的牦牛和绵羊。“往年,若尔盖的冬季和春季是牲畜最容易死亡的季节,采用‘三结合’后,不担心这个问题了。”泽旺若丹说。

  泽旺若丹提到的“三结合”,是指自2019年起在若尔盖县推广的“三结合顺势养殖集成技术”(以下简称“三结合技术”)。据了解,通过轮牧、补饲、圈养等方式,这项技术不仅逐渐解决了若尔盖畜牧业“靠天吃饭”的难题,而且通过对草原“减负”,使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三结合技术”的推广,是四川省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缩影。黄河四川段全长174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千米,流经若尔盖县、阿坝县、红原县等5个县。这些区域覆盖着大面积草原,是传统的草原牧区。不过,草地退化、植被盖度下降、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下降等问题,是黄河上游无法回避的生态挑战。

  在此背景下,草原与畜牧的“矛盾”被放大:一方面,牦牛、绵羊等牲畜的数量随人口增长而增加;另一方面,草地面积、天然牧草产量恒定,过度消耗将打破生态平衡。近年来,不少牧民吃了“草畜矛盾”的亏,“以前放牧都是散养,草场退化后,冬天牛羊没有地方去,很多因为吃不饱、营养不良死掉了。”泽旺若丹说,2017年,自家饲养的绵羊死亡数量高达300只,这让他意识到“放养式”放牧难以为继,“草畜平衡”才能让牛羊存活。今年春节,泽旺若丹按“三结合技术”饲养牦牛140头、绵羊410只,通过饲喂干草和饲料,草场压力得到缓解,每头牲畜都比以前结实不少。

  据若尔盖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工作人员陈天祥介绍,从生态角度看,“三结合技术”倡导适时适量放牧、冬春圈养,有助于减少对草场的过度利用;科学补饲有助于缩短饲养周期,减少牧草采食,“传统上25亩草场饲养1头牦牛,现在只需要10亩草场。同时,每头牦牛平均可以增加纯利润2000元(人民币)。”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四川省生态系统保护治理的重要内容。据202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四川今年将开展黄河干流河岸侵蚀应急处置及防洪治理,推动水源涵养能力提升、退化草原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打造最美高原湿地国家名片。

  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党组成员,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白史且看来,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核心问题是草原的治理与利用,“既要协调生态治理、生产发展、牧民生活关系,又要平衡人、草、畜三者关系。各部门应加强协同,共同把草原治理好、发展好。”

  白史且表示,“增草”是缓解草场压力、减轻草原退化的一条可靠路径。川西高原相对丰富的降雨量和广袤的土地资源,是发展优质饲草料基地的理想条件;四川已具备发展人工种草的成熟技术。“据我们了解,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人工草地面积只占天然草地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国际上认为10%是理想的比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把人工草地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或5%,将有效缓解放牧压力,对生态治理起到较好效果。”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