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马术课程,将弦子融入课间锻炼中……“一校一品”甘孜特色教育进校园
巴塘县人民小学学生在网络直播活动中跳起弦子舞。 格桑泽仁 摄
千年非遗“舞动”校园、“传骑”马术纳入课程、“足球卓玛”绿茵竞技……近日,在一系列网络直播活动上,不少高原特色课程亮相,引发网民纷纷点赞。
为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集中资金办好现代化教育,近年来,四川省甘孜州教育体育系统积极谋划开设各类高原特色课程,在传承与创新中兴办民族特色教育。如何打造学生喜欢的活动课程,并将传统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传承创新?近日,记者走进甘孜各地校园进行探访。
非遗+
特色课间操,舞出“民族风”
“三步一撩、一步一靠,弦歌悠扬、弦舞曼妙。”11月14日上午11时,正值大课间,巴塘县人民小学全校1500余名学生齐跳巴塘弦子。“课间操只有13分钟,弦子可跳不够呀!”随着弦歌接近尾声,四年级一班的学生格绒尼玛恋恋不舍地停下舞步。
从事弦子舞教学十余载的音乐教师格松次乃介绍,巴塘弦子舞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松次乃认为,非遗要和人们日常生活链接,才具有生命力,而进校入园是极其有益的尝试。“我有责任将这种老少皆宜的藏民族歌舞艺术延续下去。而科学编排的弦子课间操只是特色教育进校园的第一步。”
甘孜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世界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均居全省第一,而这些乡土文化资源,为中小学校体育、美育、德育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如今,在甘孜州各地,不少中小学校加入非遗民俗元素、自编趣味课间操。
巴塘县中学将巴塘弦子舞与体育锻炼融合,对体育教学进行再创新、再创作,让特色课间操舞出“最炫民族风”;雅江县呷拉镇初级中学每天大课间,数百名学生踢腿、转身、向前、退后,舞动着肢体,齐跳着当地民间传统的锅庄“竹卓玛”。“2017年建校起,我校就将传统文化、民俗歌舞等元素融入课间锻炼,并不时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该校副校长甲措介绍,该校还开设藏汉文书法、球类、象棋等课后兴趣班,学生可自主选择;图书馆、亲情聊天室、文化教育馆、国防教育馆等也能满足学生们个性化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运动+
特色体育课,沉浸式健体竞技
“希望通过系统学习马术知识和积累跑马实战经验,参加一些专业的马术竞赛。”11月16日下午,理塘县青少年马术文化教育基地“八一”赛马场,上完马术课,该县第四完全小学六年级二班学生志玛它不忘与同学们分享骑马小心得。
“马术之乡”理塘县历来有赛马的传统。每年藏历六月,该县22个乡(镇)都会举行赛马盛事。理塘县教育和体育局体卫艺股负责人仁真多吉介绍,近年来,该县将发展马术运动纳入加快发展健身休闲文旅产业计划,并于去年启动“青少年上马背”特色体育课程。目前,马术课程已覆盖该县6所学校、86个班级,至少7000余人次参与教习。
“三季骑马、四季踢球”。近年来,甘孜州努力探索拓展民族特色教育、不断升级改造体育设施,让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一校一品”办学模式在甘孜高原遍地开花。培养学生一项体育特长、养成运动习惯,成为甘孜州很多中小学校的共识。
在平均海拔4100多米的色达县,活跃着一支平均年龄9岁的女子足球队。作为甘孜州首支系统受训的小学女子足球队队员,她们多次走出金马草原,在州内外多场公益赛上一展“足球卓玛”的飒爽英姿。如今,这支足球队队员由最初的十余人壮大为现在的百余人。
去年4月,色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抓手,积极促进体育与德育、红色文化衔接融合,以足球运动为学校体育运动主导项目,组建“红星女子足球队”,形成具有融通性的学校特色体育教学体系。
如今,在甘孜,特色浸润融入校本课程体系,独具特色的“一校一品”文化、德智体美劳相融合的开放式特色教育模式已渐渐落地高原校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下一代的未来在课堂 他们才是最好的“虫草”
理塘县教体局办公室副主任达娃泽仁告诉记者,今年虫草季,理塘县35所中小学里的13187名学生,没有一个人在上课时间离开学校上山采虫草。[详细] -
四川省甘孜州“网课”里的新变化
联网、打开屏幕,点击进入成都市第七中学课堂。这是康定中学高一13班老师们每日课前的“必备动作”。[详细] -
探访高原深山里的集中办学区:“最好的‘虫草’在课堂和书本中”
集中办学区的多名老师告诉记者,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教的学生都能走出去看看。李传华说,他愿意做一盏灯,照亮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路。[详细] -
四川炉霍:“职教+非遗”免费教学助藏族青年追梦
东华说,学生毕业后可自主创业绘制唐卡,可签约唐卡公司做专职画师,可绘制寺院壁画,也可做唐卡美术兴趣班老师。“选择有很多,学校会尽力联系安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