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丹巴县半扇门镇

发布时间:2023-08-15 16:17:00来源: 甘孜日报


尚作农业主题公园的蔬菜大棚。


阿娘沟一村新村新貌。


村民在合作社基地采摘辣椒。

  灾区人心暖 废墟上重建新家园

  8月8日,立秋时节,小金河谷天朗气清、五谷丰登。在阿娘沟一村产业发展基地,40亩二荆条丰收在望。村委会副主任李罗芳打开基地的喷灌系统,逐一浇灌。

  小金河沿着坚固的堡坎倾泻而下,沿河布局的150亩灾后重建土地上,种植着二荆条、荞麦、藜麦等作物,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田野里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这里曾经是我们美好的家园,果树良田,村民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然而,2020年6月17日深夜,一场特大泥石流,将我们的家园毁于一旦。”谈到那场灾害,李罗芳黯然神伤。那天深夜,雷鸣电闪、暴雨如注,村党支部书记冯兴富带领村干部开展“敲门行动”,反复劝离守护家产的村民,组织村民优先转移体弱多病的老年人。黎明时分,脱离险境的村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洪水肆虐,浊浪滔天,民房、土地化为乌有,电力交通中断,村庄成为一座“孤岛”。

  “我家的房子是我们用多年积攒的30万元修建的,才入住了半年,顷刻间被掩埋。家里的财产一样都没有抢出来。”看到面目全非的村庄,李罗芳哭成了泪人。

  “我当时的感觉是这辈子都别想翻身了。”李罗芳说,灾害发生后,州县领导第一时间深入灾区查灾核灾,为灾区群众搭建临时安置点,免费发放救灾物资,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住处,并承诺将尽快启动灾后重建,一定要让灾区群众住上比以前还要好的房子,一定不会让大家因灾返贫。

  经过八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丹巴县“6·17”梅龙沟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实施灾后重建项目60个,共计投入资金42169.9万元,建设集中安置区3个,完成防洪堤建设6616米,改建、恢复县乡道路8公里,恢复耕地544.63亩,181户受灾群众完成房屋建设并入住新居。如今的灾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特色农特产业顺势而起,与乡村振兴完美衔接,发展内生动力显著提升。如今的灾区,干部群众乐观向上、奋发进取,曾经饱受创伤的受灾群众正满怀信心地创造新的生活。

  “家里正在装修,有些凌乱。”李罗芳把记者迎进她的新家,这里是36户受灾村民的新安置点,其中,阿娘沟一村安置了30户。蓝天白云下,崭新的藏寨格外惹眼。G350熊猫景观大道就从村口经过,一条平整的柏油马路蜿蜒曲折,车流如梭。

  工人们正在为李罗芳家粘贴瓷砖,碧绿色的瓷砖顿时提升了房屋的档次。“我家一楼一底共有200多平方米,一家五口人居住绰绰有余。”楼上楼下共有6间卧室,还有公共卫生间。李罗芳在二楼露台花了2.6万元搭建了约30多平方米的阳光棚。

  “灾后重建采取的是统规自建,每户享受了13万元的重建资金,自己投工投劳,建成后,由县上统一实施风貌打造,根据各家自身条件进行室内装修。”李罗芳说,她家仅装修就花了13万元,加上购置家用电器和家具,预计造价在30多万元左右。

  “国家就给我们解决了大头,如果全靠我们投资,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没有想到,才两年的时间,党和政府就让我们住上了比原来好一百倍的房子。”李罗芳难掩激动。

  李罗芳告诉记者,她的大儿子大专毕业后,现在在道孚县打工,年收入4万元左右,老公就在附近打工,一天收入200元,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她在村集体合作社打工,加上工资,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随着暑期游升温,由成都经小金县到丹巴的游客络绎不绝。许多游客对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流连忘返。面对县城巨大的住宿压力,许多游客选择留宿乡村民宿。8月5日,李罗芳家迎来了首批成都客人,6个床位,每个床位120元,一晚上就挣了720元,这让李罗芳欣喜不已。

  “还有游客不断前来投宿,因为家里还在装修,我们便婉拒了。”李罗芳说,虽然有些遗憾,但让她看到了发展乡村民宿的巨大潜力,按照平均一天400元的住宿收入计算,一个月就有1万余元,仅暑期游就可以增加2万多元的收入。村委会为了鼓励村民发展民宿,要求村民提升游客居住的舒适度,诚信经营,不欺客宰客。同时,阿娘沟一村还在打造集观光、停车、餐饮、采摘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服务站,实现农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多点开花 增收致富有保障

  连日来的持续高温,丹巴县半扇门镇团结村村民陈宗花,就一直在喇嘛寺村党支部书记袁强创建的曲登沙农机专业合作社基地为辣椒浇水。劳动强度不大,一天有100元的收入,年收入1.8万元。自从2015年到基地打工以来,她的年收入就稳定在2万元左右。

  “我今年65岁,老伴70多岁,有两个孩子在读书,家庭负担重。因为年纪大了,外出打工没人要。袁书记创办合作社以来,就把我和老伴招到基地来打工,一天的务工费是100元,还管午饭,一年下来我一个人的收入就有1.4万元。每年还有1500元的土地流转金。”喇嘛寺村村民郭洪英高兴地说,春季管护羊肚菌,羊肚菌卖完后,管理辣椒,是村里的涉农企业让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

  袁强担任村干部30多年,是村里的致富能人。2015年率先在丹巴县发展羊肚菌种植,2016年春,他家的羊肚菌就卖了27万元。尝到甜头后,袁强以每亩1300元的价格流转了55亩土地,吸纳当地留守妇女和老人前来务工,年支付土地流转金6.5万元,常年用工20人左右,支付农民工工资19万元。袁强还成立了丹巴县食用菌科技协会,普及羊肚菌种植技术,经常受邀为丹巴、康定、理塘、道孚等县(市)的群众指导羊肚菌种植方法,并自主生产菌种、麦料袋,直供县内的羊肚菌种植户。今年袁强靠种植羊肚菌和生产菌种就销售了超35万元。

  集水肥一体、物联传感、数字植保、立体循环、智慧数字化大棚……走进丹巴县半扇门镇喇嘛寺村的农业园区,番茄、黄瓜、无筋豆、辣椒、蒜苗等长势喜人。智慧大棚里12亩左右的黄瓜、40亩的温室大棚高山番茄已陆续上市。预计今年能产出黄瓜25万斤,产值约100万元;番茄40万斤,产值约200万元;露天种植辣椒12亩,产值10万元。

  尚作农业主题公园采取“投资入股、合伙经营,效益分红”的产业运作模式,积极带动当地80%及以上的农民增收致富,当地群众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种菜等渠道实现增收。去年,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950元,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45元的21%。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半扇门镇党委书记谢仕英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今年以来,该镇围绕“怎么说·怎么看·怎么办”活动,完成了集体经济“空壳村”销号,争取成华区龙潭街道办对口帮扶资金25万元,用于5个“空壳村”试种金丝皇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高山村火龙沟一村种植豌豆和养殖蜜蜂发展村集体经济,阿娘沟一村村级集体经济羊肚菌种植项目,今年已产生80.4万元收益,辣椒和荞麦丰收后,村集体经济将突破百万元大关。以种植业夯基础、养殖业促循环、旅游业建链条,分季式发展羊肚菌、蔬菜、藜麦种植,循环式发展肉牛养殖,融合式发展农旅产业。围绕半扇门镇现代农业发展片区体系建设,鼓励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引进2家、建成2家农业企业(合作社),丹巴县果蔬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发力,鼓励公路沿线农户发展民宿产业,目前已有7户农户正在改造装修;打造尚作农业主题园区,以采摘体验园等农旅结合的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让半扇门群众吃上旅游饭。返乡农民工杨平猛创办甘孜州强盛绿源水果种植有限公司,在团结村、喇嘛寺村、腊月山一村共流转380余亩土地种植美人脆苹果;阿娘寨村20亩金丝黄菊试种成功,今年将种植105亩美人脆苹果。

  “美人脆苹果上门收购价是5元一斤,待到盛果期,苹果将是半扇门镇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谢仕英说,当前,半扇门镇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州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通过产业带动,劳务输出等,实现村民持续稳定增收,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村支部引领示范作用,大胆谋划探索,确保集体经济分红年年递增;继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做好城乡环境建设提升工作,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发挥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推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责编: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