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开好局、强信心、促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迪庆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

发布时间:2023-09-20 08:46:00来源: 香格里拉网

  9月19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玉兰厅举行“开好局、强信心、促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迪庆专场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党的二十大以来,迪庆藏族自治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抓牢“稳定、发展、生态、边疆稳固”四件大事,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紧扣“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稳经济、增动能、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要求,围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世界的“香格里拉”发展定位,全面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平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迪庆。

图片

  和小编一起

  从八个方面了解迪庆的发展变化

  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认真落实“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发展原则,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难、变、稳、干”的新趋势,聚焦重点领域制定经济稳进提质15条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常态化分析调度机制,按周监测、按月调度经济运行,在全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合理调整发展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022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3.36亿元,同比增长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7785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069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2%,排全省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排全省第一。各项指标实现平稳增长,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4.15亿元,同比增长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43.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出现了增幅放缓的情况,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经济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做深做细社会治理社会大局更加和谐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准确把握迪庆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特殊地位,坚定不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决扛牢维护稳定第一责任。旗帜鲜明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扎实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接访、大排查、大教育、大提升”五个专项行动,及时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持续筑牢和谐稳定的安全屏障。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香格里拉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试点创建工作加快推进。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持续加大“导”的工作力度,深入开展践行“四条标准”思想教育,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深入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及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切实加大各领域安全管理,生产安全、道路交通、消防火灾等事故发生率持续下降。

  聚焦短板弱项大抓项目加快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牢固树立“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推进一批、建成一批”的思路,聚焦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力破解事关长远发展的瓶颈制约。

  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着力提升项目工作水平。紧盯年度目标,成立要素保障工作专班和投资督导推进专班,强化州级领导挂包指导县(市)项目投资工作机制,高强度、高密度、高频次调度推进项目投资工作,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制定年度项目投资计划内和计划外两个方案,有效夯实全年项目盘子。

  着眼打基础利长远,做深做实项目谋划。结合“十四五”规划和涉藏专项规划中期调整,加强项目的调整、充实和完善。加强前期经费整合力度,奔子栏电站、香格里拉机场五期改扩建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德钦县城搬迁避让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切实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全力推进新香维二级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虎香二级、香乡二级、江西公路一期、德巴公路、香稻公路等推进顺利,有望在年内建成。丽香铁路哈巴雪山隧道贯通,年内可开通运营。

  立足资源优势大抓产业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立足迪庆得天独厚的旅游、高原特色农业、水能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高原现代农业、绿色能源等主导产业,产业投资比重提升至53.2%。

  做好“土特产”文章,做特做精高原特色农业。稳步发展青稞、葡萄、中药材、特色畜禽、木本油料等特色优势产业,成功举办“松茸论坛”,香格里拉松茸的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持续巩固和提升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上半年,新认证绿色有机食品产品34个,新增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57亿元,同比增长3.3%。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推动绿色能源、绿色矿业产业。狠抓工业调度,制定一企一策,全力做好企业服务保障,乌弄龙、里底、梨园电站等重点企业生产有序,旭龙电站、托巴电站等重点能源项目加快推进,谋划部署光伏等新业态。上半年,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2.89亿元,同比增长52.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36亿元。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高位推动、成功举办香格里拉讲坛揭牌暨首届论坛,着力守护和提升“香格里拉”品牌,加大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力度,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深入实施景区景点提质升级和旅游配套设施重点项目,总结推广特色民宿建设经验,全力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水平。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主题文旅活动、打造节庆活动品牌、丰富文旅业态产品,成功举办巴拉格宗五·一音乐节、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大会、端午赛马节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规范文旅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大宣传营销,突出抓好客源引流、市场规范等工作。上半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07.22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110.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7%、92.2%,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99.22亿元,同比增长5.4%。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统筹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上半年,到位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12.43亿元,开工建设涉农整合方案项目279个。接续实施农业现代化等系列三年行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等“三农”领域10个专项提升行动。扎实推进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强化联农带农帮扶机制,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5%、12.11%,实现持续增收。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完成《迪庆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并报云南省人民政府审批,城镇开发边界总面积扩展1.41倍,有序推进三县(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开工建设“五类”县城项目44个。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统筹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老旧街区改造等项目。高标准开展城市风貌管控,制定下发阳光棚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技术导则。

图片

  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补齐民生保障短板,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稳岗促增收行动,上半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9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3156人。

  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汇聚多方合力,与会泽县签订教育“组团式”帮扶合同,高标准筹建迪庆州第一中学,并实现招生办学。香格里拉职业学院挂牌成立,实现迪庆州高等教育零的突破。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州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维西县人民医院白济汛分院、香格里拉市人民医院金江分院等项目加快推进。利用对口帮扶机制,全力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认真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狠抓新一轮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稳步推进迪庆州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持续推进中藏医药事业发展。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扩面、提质、增效,参保人数稳步提高。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力度,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以“一老一幼”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落实生育支持政策,积极推广“老年食堂”等服务措施,全州第一个公办儿童福利机构投入运营。

  狠抓人才和科技工作。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制定高层次人才专项招引计划,建立迪庆籍在外优秀人才库。积极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上半年新增云南省专家工作站3个,推荐认定国家“三区科技人才”73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42人。

图片

  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

  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立足迪庆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绿色成为迪庆发展的靓丽底色。

  全面依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责任制,精准落实生态惠民政策,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100%,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4.79%。持续推进纳帕海、碧塔海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迪庆州滇西北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迪庆。深入推进“绿美迪庆”建设,启动城乡绿化美化十年规划编制工作,上半年完成营造林17.29万亩、义务植树126.94万株,绿化面积65.7万平方米。认真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高位推进耕地流出问题整改,开展城市建成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全力推进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建设,目前已进入国家申报阶段。深入探索和拓展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积极打造生态教育、生态旅游、生态健康等多元产业体系,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坚持在深化改革步伐、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格局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暖心行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一网通办”,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水平,上半年,全州共承接指派事项4604项,网上可办率达99.72%,全程网办率达93.61%。

  大抓招商引资。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和“外引内培”相结合,上半年到位州外资金30.06亿元、省外资金27.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和68%。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加快市场主体提质增量,截至6月底,全州经营主体同比增长9.2%,较去年底净增2560户。

  持续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协作,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6次,推动葡萄酒、松茸等优质产品出口,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8.5%。深化沪滇帮扶、省内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工作,争取到位帮扶资金2.61亿元。

  发布会上

  还有这些精彩问答

  香格里拉市文化旅游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旅游市场强劲复苏。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香格里拉市旅游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1-8月,全市共接待游客1044.96万人次,同比增长61.61%(2022年8月646.5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1.21亿元,同比增长64.26%(2022年8月73.8亿元)。

  文旅融合深度发展。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加大,在深圳市、广州市举办世界的“香格里拉”文化旅游推介会和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大会暨哈巴雪山登山节旅游发展推介会、香格里拉讲坛揭牌暨首届论坛等活动;拍摄《香格里拉市文化旅游宣传片》、“局长为家乡代言”等宣传视频20余部,开展藏历新年、端午赛马节、巴拉格宗音乐节等特色文化活动40余场,香格里拉文化旅游品牌得到有力提升。巴拉格宗、松赞林、虎跳峡等5A级景区和霞给藏文化生态园等3A级景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纳帕海、阿布吉、独克宗古城、白水台等景区加快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提质升级。大力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建设,继续打造香格里拉锅庄舞展演展示大赛及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公开出版发行《香格里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香格里拉民间谚语歌谣集萃》等4项保护成果,藏族黑陶、藏香、纳西族手工造纸、青稞酒、东巴鼓、木碗、唐卡、藏刀、藏族服饰、纳西族服饰、尼西情舞等非遗项目已初步实现与旅游体验、销售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逐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逐年增加。

  市场管理持续规范。推进旅游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优,严格执行“30天无理由退换货”机制和旅游“红黑榜”制度等,牢固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工作,加大路检路查力度,不断提升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实现了旅游投诉持续下降,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的“一降三升”良好局面。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责任、工作调度、考核评价、督导问责“四项机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督查清单,全面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强化制度建设,全面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出台《维西县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探索建立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系列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城乡环境总体规划、“多规合一”等试点工作,设立县、乡、村三级河长186人、三级林长198人,选聘生态管护员11132名常态化开展巡山、护林、清河,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突出问题导向,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准治污,高标准抓好生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工作,切实解决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Ⅰ类或Ⅱ类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稳定,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保持为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保持全省前列。

  强化系统保护,筑牢绿水青山生态屏障。坚持推进生态修复和国土绿化工作,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完成义务植树1303万株、人工造林25.2万亩、森林抚育35.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2%,极大改善了野生动植物生长、栖息环境。值得一提的是,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2003年仅有4群600余只,经过的全力保护,目前已发展到14个种群,数量接近3000只。

  加快产业转型,积极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坚持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以有机特色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为主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打生态牌、走生态路,依靠绿水青山创造生态财富。目前,全县有机特色农业已初见规模,“一县一业”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冰葡萄、糯山药、老黑谷、藏香猪、傈家乌鸡等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共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6个、认证面积达到30.18万亩,特别是维西糯山药、维西老黑谷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维西傈家乌鸡”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种质库。同时,生态旅游产业和绿色能源产业也稳步发展,塔城镇启别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获得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和推广,全县绿色水电年发电量突破70亿千瓦时、产值达到20亿元,相当于节约210万吨标准煤,减少58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提升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绿美维西。坚持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建设,深入实施“绿美维西”、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百千万”示范工程,持续改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为群众打造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和美家园,先后获得云南省“美丽县城”“园林城市”“卫生县城”等称号。目前,县城建成区内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3.2平方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1%,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率达到100%,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德钦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上取得了哪些成效?接下来有什么工作打算?

  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强大共识。在各类媒体平台设置专栏,持续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情况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将全县各类文体活动、赛事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每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通过“看、听、演、学、研、比”等方式,不断掀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热潮。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打造了奔子栏镇、阿墩子社区、茨中村、民族小学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镇、单位。目前,成功命名省级示范单位23个、州级示范单位49个、州级民族团结之家示范户30个。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物质基础。德钦县始终把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保障,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认真贯彻“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和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抢抓“三区三州”政策机遇,聚焦“两个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2018年在毗邻8县(市)中率先脱贫摘帽,各族群众实现了一步跨越千年。上半年,德钦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18亿元,同比增长2.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865万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65亿元,同比增长1.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84亿元,同比增长3.0%。经济运行整体呈“三快三增一乏一减”态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达21071元、4808元;脱贫人口实现人均纯收入10458.47元,同比增长13.38%。2022年全县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18.87亿元,占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84%,切实用看得见、摸得着、能共享的发展成果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参与感更加强烈。

  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方法路径。德钦县紧密结合涉藏州县实际,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增强敏锐性、预见性和主动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从政治上、全局上高位谋划推进创建工作,制定出台创建工作方案和“十进”措施,持续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宗教领域管理服务“四联四创”工作机制,探索应用德钦县社情民意网格直通服务平台——“一呼即办”小程序,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综合治理员队伍,全县8个乡(镇)、49个行政村、485个村民小组均有民族事务工作人员,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反分裂反渗透的铜墙铁壁。目前,德钦县已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2017年、2021年两次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扛牢了全国涉藏地区和谐稳定的鲜艳红旗。

图片

(责编: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