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吉隆三代热索桥见证时代变迁
资料图:西藏热索桥边境口岸建设进行中。中新社发 廖攀 摄
在中国西藏与尼泊尔边境的吉隆口岸,修建于不同年代的3座大桥在“界河”东林藏布河上并排而立,不论是废弃的木质吊桥,损毁的钢索桥,还是焕然一新的公路桥,因为地处热索村,全都得名“热索桥”。风格迥异的三代热索桥,彼此相距不足50米,用一种独特的存在见证着时代变迁。
位于东林藏布河上游的木制吊桥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彼时吉隆口岸往来物资依靠人力在狭窄的桥面上背进背出。历经岁月的侵袭,这座早已废弃的木制吊桥仅剩残存的钢索和黑色的木方悬在河面上随风飘摇。
在三座桥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一座带有金属护网的钢索吊桥,据在吉隆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工作11年之久的查洪斌回忆,钢索吊桥的桥面可供两人并行,而且更加安全。但由于无法通行车辆,货运往来依然要靠人工背运。
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中尼樟木口岸兴起等原因,20世纪80年代,吉隆口岸走向萧条,口岸功能基本停滞,中尼两国边民只能停留在零散商品小额自由贸易。
2014年12月1日,沉寂30多年的吉隆双边性口岸正式恢复通关,在两代旧热索桥旁,一座承载能力达到100余吨的双车道水泥公路桥出现在东林藏布河上。自此之后,吉隆口岸货物通过量迅速增加。
然而,2015年,突如其来的尼泊尔“4·25”地震令吉隆口岸严重受损,钢索吊桥完全损毁,水泥桥的桥面被砸穿,桥台错位,桥墩受损。经过抢修加固后,这座水泥桥临时“带伤上阵”,吉隆口岸也得以于当年10月13日恢复通关。
据吉隆口岸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5年恢复通关至当年年底,吉隆口岸进出口贸易量迅速达到6亿多元(人民币,下同),人流货流加速增长。“这在过去很难想象。”
2018年9月,西藏官方举行中尼樟木友谊桥和吉隆热索桥恢复重建开工仪式。已被鉴定为五类危桥的吉隆热索桥完成使命被拆除,并在原位重建新桥。
2019年6月3日,新的热索桥正式投用。新桥桥面长110米,桥宽12米,并设有人行道。如今,全新的热索桥通车已“满月”。数据显示,期间,2.1万名游客与2186台车辆先后经此通关。
在吉隆镇经商已有7年的尼泊尔籍商人Deny告诉记者,不通公路之前,进货靠人背,数量少。走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近乎赤裸的尼泊尔背夫,脊背上承载着上百公斤的重负,虽然一趟要辛苦往返多日,一年下来也只有不足万元的收入。
“有了公路桥以后,进货方便了许多,如今商店加餐厅,一个月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Deny说,他还计划着以后去广州、北京进货,再卖到尼泊尔。
在吉隆口岸附近的冲色村,村民次旺罗布创办了芒域吉隆啤酒厂。他告诉记者,得益于口岸的开放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相信自己的啤酒销量会大大提升。
“热索桥是中尼吉隆方向国际运输通道重要‘咽喉’,是南亚陆路大通道的关键枢纽。伴随着吉隆口岸的进一步开放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必将成为中国通往南亚最主要的通道之一。”吉隆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业务一科科长阿旦说。
-
达曼村新生代:命运的改变让我们纵情畅想未来
占堆出生在中尼边境的吉隆沟,他们曾是没有国籍的达曼人。“没有国家,也就没有归宿,据长辈说六七代达曼人都过着这样居无定所的日子,没有土地,没有积蓄,更无法上学。”占堆说。 [详细] -
西藏吉隆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开展“发挥党员先进性 我为党旗添光彩”主题活动
西藏吉隆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监护中队的党员在雄伟的国门前郑重举起右手,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详细]